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奖励之外还需面向未来

2013年04月20日08:12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章迪思

  今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最大的亮点,莫过于首次评选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复旦大学的封东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俞飚、华东理工大学的刘昌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毛颖、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张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李劲松、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的李革、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张忠铧、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的贡俊等9人成为该奖项的首批获得者。在相对固定的科技奖励体系中,上海缘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尝试这一奖项?对今后的科技人才工作又有何启示?

  意在凝聚更多青年人才

  多年来,无论是全国还是市级科技奖励,人物类奖项本就不多。除了国际科技合作奖面向国际友人之外,国家级的“最高科技奖”,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人;市级的“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两人。不仅人数太少,获奖者的总体年龄也偏大,大多在70岁—80岁之间。“科技奖励也应面向未来,要引导和凝聚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市奖励办相关负责人如此介绍设立该奖项的初衷。

  以上海科研界为例,无论是各类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是科研课题的承担者,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已超过半数,成为中坚力量。从全国、甚至国际的范围来看同样如此,无论是两院院士,甚或诺奖得主,他们做出主要成就和突出贡献的年龄段,也是在35岁到45岁左右。与这一事实极不相称的是,国内对杰出人物的评定更倾向于锦上添花型的“终身成就奖”,对于尚未“定型”的中青年人才,往往吝于鲜花和嘉奖。

  反观国外,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国家级的青年科学家奖。以美国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为例,它是美国政府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最高奖项,由国家科学技术基金会主办,每年对全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有突出成果和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学者和工程师予以奖励。

  上海首次设立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正好弥补了国内人才奖励体系的缺口。正如上海科技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敏所言,设立青年奖,“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

  企业有了“平等参赛”机会

  新增设的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两年评审一次,与科技功臣奖交替进行,授予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每次不超过10人。考虑到企业的青年人才获奖机会更少,该奖项的评选也采用分类评价,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类、企业创新创业类的指标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在企业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样“平等参赛”的机会实属难得。

  此次9位获奖者之一的贡俊,向记者介绍了专家评审的过程。不同于基础研究类的口头答辩,作为来自企业的候选者,他接受专家考察的方式是,带后者来企业实地参观,“对于从事产业化开发的人来说,判断其贡献是否突出,不应光看研究成果的技术指标,更要看产品的综合性价比,看公司的管理之道。这种评审方式比较合理,对于企业的创新人才也是不小的鼓励。”

  上海市社科院与市科协曾做过一项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问卷调查,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反映,尽管近年来从国家到市级层面,科技创新投入在不断增加,增幅也不小,但在投入的分配机制上,仍存在重体制内、轻体制外,重资深专家、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问题。如何在各类奖励、项目评审中制订分类标准,帮助企业留住青年优秀人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做了一次很好的探索。

  突破瓶颈刚迈出一步

  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鼓励、扶持,仅靠新增奖项远远不够。李敏举了一个例子:国内一位“百人计划”学者、重点实验室主任,名片上还印有一个看似和技术无关的“工会主席”的头衔。此人坦言,“工会主席”虽是挂名的,但无论是外出开会,或是争取项目,“硬通货”还是要数这个有行政级别的工会主席。李敏分析,目前的科研界,科学家的行政级别带来的利益、资源和领导重视,要大于纯学术成就带来的益处。这种氛围对于青年人才的冒尖相当不利。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翟立新曾表示,现在科研项目经费申请渠道很多,最近的统计表明,20多个部委都有科研项目支持。但一个科技人员需要应对多个不同的项目申报渠道,有时分身乏术。更严重的是,目前科研管理参照的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律,预算非常刚性、科目非常细,在设计课题之初,就要把开几次会、做几次实验、用多少耗材都设计好,事实上,这是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许多青年科技人员就是把时间用于编预算、应付各种审计检查上,做科研的时间反而少之又少。总之,青年人才工作的种种瓶颈制约、“学而优则仕”的用人观等,仍是需要长期讨论、解决的问题。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