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官德”文章千古事

2013年04月17日09:5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为官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人一直很注重官德问题,并有许多精彩论断。从“为政九德”到“十思”,从《待漏院记》到《阅江楼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针对官德的评说早已自成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

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抓住任何机会提醒皇帝和各级官员修“官德”,督促他们经常保持“正念”。今天,重新温习古人对“官德”的阐述以及对“修官德”的谆谆提点,不无裨益。

从“九德”到“十思”

《尚书·皋陶谟》中,皋陶跟大禹讨论如何选拔官员,总结出了“为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皋陶认为,理想中的官员应该具备以下九种德行: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品行廉洁,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符合道义。

“九德”可以说是官员道德水平的理想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天生就具有这九种美德。怎么办呢?古人也替我们总结出了修炼“九德”的方法——

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十思”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这“十思”就是通往“九德”的路径:“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大意是:看见特别喜好的东西,要想到知足以自我约束;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便能使百姓安宁;想到身居高位的风险,就要想到低调做人以加强自身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该想到像大海一样处于百川之下,心胸博大;乐于打猎游乐,应想到古人“打猎只能围三面,网开一面”的规定,知道凡事不可过度;害怕自己懈怠懒惰,就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受欺瞒,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害怕邪恶之人聚集在身边,就想到要自身先正直,然后才可斥退邪恶之人;要给别人以恩惠,就要想到是不是因为偏爱而错误地奖赏;将要实施惩罚,就要想到是不是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做到这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当年,唐太宗对魏徵的“十思疏”十分赞赏,亲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把这篇文章“置之座右”,以警策自己。时代在变迁,但“九德”与“十思”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待漏之时想什么

时光到了宋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待漏院记》,这也是一篇探讨官德的文章。

王禹偁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进士,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曾三次被贬,但仍守正不阿。

“待漏院”指的是百官在宫门外等候早朝的地方。古代用铜壶滴漏以计时,宰相及百官须待漏尽、宫门开启才可入朝,因此,百官在宫外休息的地方就被称为“待漏院”。《待漏院记》一文就是通过官员在待漏之时想什么这个问题来探讨为官之德的。

文章说,贤相忠臣在待漏院等待早朝时想到的是:“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即如何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何使四方少数民族归顺朝廷,如何使战乱尽快平息,如何使荒芜的土地得以开辟,如何使在野的贤人得以重用,如何将奸佞小人逐出朝廷等等。这些官员显然是心系苍生之人,其官德当然值得嘉许。

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如此。另一部分官员在待漏之时想的则是另外的事——奸佞之臣想的是:“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他们想的是如果报私仇,如何得到子女玉帛,如何党同伐异,一句话,他们想到的是一己私利。与前相对,高下立判。

《待漏院记》虽然通篇没有一处提到官德,但却抓住了官德的关键之处。修官德的关键就在“起心动念处”,如果一个官员起心动念是为百姓苍生着想,那么这个人的官德一定顶呱呱;反之,若一个官员时时处处想的都是如何谋求个人私利,那么不论他如何作秀、掩饰,最后一定会以权谋私、徇私枉法。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