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哲学家短文引出共同话题

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

2013年04月16日08:45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编者按

前不久,一位作者将一篇紧密联系实际、语言富于个性的短文投给一家刊物。“文章好,就是太短。把你的语言纳入一个理论框架——最好是外国理论框架,扩充篇幅,才能发表。”刊物编辑说,弄得作者哭笑不得。这样的建议,是典型的缺乏理论自信、放弃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表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可喜的是,中央大力提倡正学风、改文风,一批理论工作者努力建立理论自信、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今天,本报头版头条介绍湖北社科界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中增强理论自信的生动事例,4版刊登哲学家陶德麟的文章,供各地理论工作者参考,欢迎就此开展讨论。

人间四月天,荆楚景象新。

正在湖北社科界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活动,气氛热烈,激荡人心。

置身中国日新月异的改革现实,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发展难题,理论创新、理论自信从哪里来?实践观的讨论犹如一面镜子,湖北社科界通过自我审视,看到了理论创新的根基所在,也看到了树立理论自信的方向和路径。

哲学家的心声

“中国道路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过程。要把中国道路走好,就得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各项工作中把它落到实处。”3月26日,湖北日报收到了哲学家、教授陶德麟写来的题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文章(见4版)。

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的陶德麟,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中国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现状。2010年4月19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文,尖锐地指出理论研究文风上的突出问题:现在有的博士生写的论文可以说是用汉字写的洋文,用汉语说的洋话,不仅我看得非常吃力,他们彼此之间也常常因为看不懂对方的文章而叫苦不迭,要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文章发表后,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次写给湖北日报、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陶德麟以中国梦为出发点,再次清晰而响亮地提出了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问题:“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

一石激起千层浪。3月27日,陶德麟的文章在湖北日报发表,拨动了湖北社科界一批学者的心弦。3月28日,首批荆楚社科名家、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长夏振坤,当即撰文参与讨论,明确提出中国实践对于中国理论的呼唤:“正确把握、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是科学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我们理论上的更新没有跟上这样伟大的发展实践。”3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欧阳康从外地参加学术活动回武汉,连夜赶写实践观讨论文章,亮明观点。“当前,应当倡导对于实践观的再认识,以实现科学理论和合理实践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纠正不科学的发展理论和不科学的发展实践。”

公众热议与社科界反思

日历一天天翻过,湖北日报、湖北之声、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荆楚网等众多大众传媒,先后开辟专栏、专题,为社会公众参与实践观讨论提供阵地。

不到半个月,在荆楚网的东湖社区论坛上,关于实践观的讨论,点击就达到了13000多次,跟帖200多篇。许多人直言不讳:“当下看理论文章,一些人言必称西方,严重脱离国情、脱离实践、脱离群众、脱离理性,没有起码的中国理论自信。”“一些学者从理论到理论,玄而又玄,不知所云。可悲的是,他们大多还沾沾自喜、浑然不觉。”“脱离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不要也罢。”

不少读者给湖北日报编辑部打来电话,称实践观讨论是一场“及时雨”,“理论学风不正,贻害社会。现在不少党员干部讲形式、热衷于花架子,脱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象令人担忧。”

4月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召开实践观讨论会。湖北省哲学学会、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法学会、经济学会、高等教育学会等重要社科学术团体的负责人纷纷出席,畅所欲言。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副校长杨鲜兰认为:“这是关系到理论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理论如果在书斋中自说自话,就只有死路一条。理论不能回答现实问题,就不能说服人。理论不能服人,何谈理论自信呢?”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谈道:“中国实践为中国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能不能建立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这是中国社科工作者践行实践观的责任和使命。”

到底应该怎样践行实践观?4月11日,湖北省社科工作者邀请在基层多年从事理论宣讲的谷城县委原党校副校长曹庆国、武汉市硚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双墩,交流讨论心得。曹庆国、吴双墩感同身受,实话实说:“走进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学风传播马克思主义,越具体越现实就越有说服力。脱离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用空洞无物、玄而又玄的话语系统写理论文章、进行理论宣传,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明白,转过身子就会走开。”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