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5日05:15 来源:重庆日报
▲58岁的老盐工贺言修,常常会回到盐厂遗址,看着破败的厂房,回想当年的辉煌。 记者 向婧 摄
“一泉流白玉”曾带给宁厂“万里走黄金”的辉煌。如今,盐泉还在,辉煌已逝。记者 向婧 摄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位于巫溪城郊的宁厂古镇,名气很大。这里曾是远古神秘的巫臷国所在地,诞育了神秘悠远的巫文化;这里是有着5000多年的制盐史的“上古盐都”。
在岁月的长河中,巫文化已逐渐衰亡,而古老的盐业带给宁厂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如何挖掘并充分利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当下这一千年古镇保护和开发中亟待正视的问题。
失去盐的支撑,宁厂古镇变得落寞
近日,站在盐厂遗址,昔日的制盐车间墙壁颓废,柱头孤立,制盐锅灶锈迹斑斑,“万灶盐烟”化作历史的风烟。
远眺对岸,“七里半边街”已不见“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景象,大多数房屋人去楼空,残垣断壁间,只有青草还在肆意地生长着。
走近那造就宁厂古镇千年繁盛之源的古盐泉,泉水汩汩流淌,温度犹在,舔一舔指尖,淡淡的咸味,像眼泪的味道。
因盐而兴,因盐而衰。1996年,宁厂古镇最后一个烟囱倒塌后,宁厂千年来的制盐手工业就此画上了句号。失去了盐的支撑,繁荣的宁厂古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衰败。大批的青壮劳力纷纷走出小镇,远到深圳、广州等地打工,很多人举家外迁10多年再没回来过,只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和小孩成为古镇寂寞而孤独的留守者。
“娃娃在城里,只有我们两个老的在屋头了。”56岁的古镇居民谭元香说,民国时期,宁厂镇曾有七八千人,伐木、烧柴、煮盐,运盐、贩盐,比县城人口还多。而如今,真正在镇上居住的不过200人,“从一个铁桥到另一个铁桥,只有二三十人。”
盼开发,居民盼吃“旅游饭”
当下,不少地方古镇旅游开发过度、商业氛围太浓。与此全然不同的是,在宁厂,完全看不到商业的影子,虽然它早已盛名在外。
早在1988年,宁厂就被巫溪县政府确定为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2002年,宁厂成为重庆市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它又由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也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在全国旅游产业烽火连天的角逐中,这个大山峡谷深处的古镇,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缺乏,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开发严重不足。
宁厂镇党委书记陈伯凯告诉记者,古镇常年只有3家可以提供小吃和副食,只有夏天才有15家左右摆夜市。去年国庆期间,每天来宁厂的游客有2000多人,但都是过境游,并没能为古镇带来真正的实惠。
42岁的古镇居民王中翠开了个小卖部,暑假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卖水可以卖七八百元,而冬天一坐一天,也卖不了一瓶水。“游客自己从城里带了吃的来。我不敢准备主食,怕没有人来,放坏了。”王中翠说,目前还没有沾上旅游的光,等到古镇搞开发了,就想卖点包面、饺子。
“现在基础设施跟不上,游客没得玩的,走一走就回去,不停留。”58岁的老盐工贺言修,从1971年就开始在宁厂熬盐,直到1996年盐厂倒闭。他说:“宁厂要开发了,我才有事做。盼开发盼了十几年,就盼吃上‘旅游饭’。”
还原古镇风貌,给旅游注入文化元素
居民盼,当地政府也急。
早在2000年左右,宁厂古镇开发就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对于地处秦巴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由于资金缺乏,古建筑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古镇保护起来都很难,旅游开发只有一拖再拖。直到今年3月26日,在大家殷殷期盼的目光中,宁厂古镇复建项目终于正式开工。
“修旧如旧,没有人为的雕琢,还原昔日的风貌,应该是宁厂未来发展的走向。”巫溪县主要负责人说。
47岁的巫溪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佘平,从小在宁厂长大,对于宁厂保护与开发投入了莫大的热情。他认为,宁厂古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古老、稀有。全国90%以上的古镇已消失,有些名为古镇,实则赝品,再过10年,原汁原味的古镇恐怕只剩1%了。而宁厂古镇悠久深厚的盐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正是吸引游客的核心价值。这里生态系统保存完整,应从文化入手做深入梳理研究,给旅游注入文化元素。
陈伯凯认为,如果没有文化,宁厂吸引不了游客,如果只是钢筋混凝土,宁厂也留不住客人的心,“宁厂文化沉淀之深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如何挖掘,延续文化的精髓。远古深厚的底蕴要挖掘还有个过程。”
在陈伯凯看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他介绍,古镇将利用独特的巫文化、盐文化和药文化,开发“十巫泥塑”、盐帮蓑衣、盐帮草鞋、火镰、中药材等旅游产品。此外,还将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开展山歌、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半市场化的传统活动。
佘平建议,可以恢复过去传统的“绞篊节”——古盐泉在公路一侧,地势不够用,就在河对岸建了部分盐灶。以前,南岸的盐灶,须由力夫担卤乘渡而过,成本倍增,到了宋朝,盐官孔嗣宗想出个办法:用竹篾编成碗口粗的蔑藤,架于南北两岸高处作牵引缆绳,称为“绞篊飞渡”,再将首尾相连的笕竹,呈一定斜度牢牢悬挂在绞篊上。但是“篾篊”易坏,须一年一更换,于是每年的十月初一,全镇男女老少全部上阵,对过篊笕竹除旧易新,盐老板免费提供住宿,街道上全部摆满宴席,大家载歌载舞。“这就像现代的嘉年华,完全可以成为古镇文化活动的一个载体。”
“宁厂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角落都有着盐业的历史印记。”贺言修说,要看特色,就要恢复一两个灶坊,盐工们四方围腰一系,让游客们亲自看到盐卤如何变成盐。“传统制盐工艺流程本身就是旅游景点。生产的食盐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还可用于腌制咸菜、腊肉等特色食品销售。”
记者从巫溪县了解到,复建的宁厂古镇将按照上古盐场时代的建筑,辅以渝东民居吊脚楼,再现五千年制盐史鼎盛时期的风貌。一期建设项目包括盐泉山庄、重庆盐业历史博物馆、吴王庙、向家大院,计划今年底完工。到2016年,完成龙君庙、盐衙署、陕西街复建,古镇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景区标识系统及民居风貌改造项目,将宁厂古镇打造成“盐巫”文化体验核心景区。
千年盐都,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涅槃重生。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