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3日05:01 来源:甘肃日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公元627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瓜州莫贺延碛古道,28岁的玄奘走进漫无边际的八百里大漠,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艰险的行程。虽九死一生,但正是他立下“宁可就西而死,绝不东归而生”这宁死不归的誓言,使他实现了寻求佛法的宏愿。
而今,同在瓜州这片土地上的汉子陆树林,怀着矢志不渝的绿色梦想,为治理危害一方百姓的风沙口,历经艰辛,坚持不懈,累计投入资金一亿多元,治沙种树三万多亩,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戈壁荒滩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中国土地沙漠化与肆虐瓜州的“黄龙”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全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分布示意图》,那图中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让人觉得格外刺目,它像一块巨大丑陋的伤疤,蛰伏在祖国母亲美丽躯体的大西北。263.6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3。因土地沙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14亿元人民币,4亿人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受到危害……
而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甘肃瓜州县,则是母亲美丽躯体上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瓜州,有2.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绿洲面积只占9%;年降水量45.7毫米,蒸发量却是它的96倍,大风天气最多的年份有140多天,沙地和沙丘面积达300多万亩,风沙每年给工农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万元……这些数字读来让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瓜州的风沙有时邪乎得吓人!
据史料考证,从唐代至今的1200多年中,瓜州境内有37座城池被风沙掩埋;解放前的20多年间,仅环城一个乡就有58座庄园被埋没;1986年5月18日的一场大风,风级达到了12级,风速超过35米/秒,强沙暴持续17小时之久;1993年的一场大风,竟然将县城汉白玉雕的“仙女献瓜”手中的瓜盘刮跑,仙女的手臂也被折断……如今,这座瓜州的“东方维纳斯”还在诉说着“世界风库”的暴虐。
“你啊,蓝色的疏勒河,静静地、静静地流着,你两岸的荒滩和草地,多么肥沃又多么辽阔……”当地人告诉记者,在解放前,石岗墩还有茂盛的天然胡杨林。”(转3版)
(接1版)1958年,著明诗人闻捷写下的《蓝色的疏勒河》的美景和诗句似乎还历历在目,而今瓜州境内的疏勒河两岸却成了新的风沙策源地!
曾任瓜州县政协主席的孟世勇回忆说,解放以后,由于修建水库导致疏勒河来水减少以及毁林开荒等原因,瓜州县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曾有一首民谣悲凉的吟道:黄风卷地庄稼埋,沙尘滚滚上锅台,一年三百六十日,纵有双门亦半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移民增加、开荒种地,沙进人退的现象愈演愈烈,部分流沙已经越过总干渠进入城区东部,堆积成长约800米、宽450米、高1—2.5米的沙梁。
1995年,石岗墩风沙口治理被列为县长工程重点实施,自此每年全县上下都会为此开展大规模的义务植树运动。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众人栽树的质量则不一定高。从1995年至2001年底,瓜州县政府已累计投入了1100多万元资金,但由于后期管护跟不上,“光投入、没收入”,县财政不堪重负,风沙肆虐的情况也并未得到改善。
风库里长大的“陆娃子”
“我父亲给我取了‘树林’这个名字,所以这也可能是一种宿命。”陆树林说,但曾有人质疑过自己因为种了树之后才改了名字。
生于斯,长于斯,今年已经56岁的陆树林也曾亲身经历过风沙肆虐的痛苦,亲眼见证过沙进城退的颓败。
1975年参加工作时,他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双塔水库流域水管所,正好位于瓜州县城东面的风沙口上。
“水管所因为地处县城外的流沙边缘,压根没人愿意来,职工多是从各单位抽调的捣蛋分子,大有流放发配之意。”他戏谑地说,当时单位的院墙都曾被大风刮来的流沙所压倒。
“每刮一场风,都要用架子车往外清理沙子,再后来流沙逼近,水管所被迫搬迁。”时任水管所所长的郭兴茂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也就在那时起,被师傅称作“陆娃子”的陆树林就开始种起了树。“刚参加工作,单位上种树要分指标,‘陆娃子’说那个有啥分指标的,他每天吃过饭,破自行车一骑,驮上一捆树苗就去了。”郭兴茂说,和其他“捣蛋分子”不同的是,刚参加工作的“陆娃子”种树的积极性特别高。
后来,陆树林离开了水管所;再后来,流沙逼近,水管所被迫“逃离”,只剩下残垣断壁。
曾经的“陆娃子”后来成长为当地大型企业花牛山集团的老总,从以矿山冶金为主到涉足新材料,陆树林的企业一天天发展壮大。但他无论把企业办到哪里,总不忘在厂区和职工宿舍周围植树造林,开辟绿色。
力排众议 毅然接手石岗墩
2001年,当地政府改变思路,决定将治理风沙的重任交由企业去经营和管理。
此时,陆树林的公司在矿产资源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成为瓜州县乃至酒泉市的纳税大户,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从政府手中接过了石岗墩风沙口治理项目。
“除了因为土地资源再生能力很强,企业想谋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小经历风沙肆虐的痛苦,从骨子里想改变这里恶劣的生态环境。” 说起当年接手石岗墩的初衷,陆树林思忖片刻,还是道出了原委。
可当时,正值企业的矿产业务蒸蒸日上,效益可观,却突然要涉足这样一个前途未卜的行当,公司上下自然一时难以接受。
“把辛辛苦苦赚的钱投到戈壁滩上,说不定就扔到凉水盆子里了,那个地方花个几千万元、几百万元你看都看不到,种成了还有一点绿色,种不成就全完了。”花牛山集团副总经理于万荣告诉记者,当时有许多人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
荒原之上,星垂大野。陆树林并未因人言可畏而退缩。
2002年,陆树林顶住非议,开始投入资金,招兵买马,启动石岗墩风沙口治理项目。他从原来的公司选拔20多人,并从林业学校招聘一些毕业生,拉起了最初的团队。
在6万多亩的茫茫戈壁上,一场绿色长征就此开始。
历经艰辛 昔日荒滩变绿洲
治沙,绝对不是暂时把沙固定住让它一动不动,而是要种树,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扶持与忘我的漫长期待,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仰或是温暖的拥抱。
一开始,挖坑种树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3月到5月正是种树的季节,但也是风沙最大的时候。陆树林和工人们一大早就出门,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吃喝都在工地上。
“风大的时候,刮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眼泪流得都是沙子。”石岗墩治沙站副站长郭晓兵从2002年起就一直在石岗墩治沙,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睛就不停地眨巴:“挖树坑的速度还没有风沙填埋的速度快,只好一遍一遍地挖,一个坑挖五六遍都是正常的。”
靠人工太慢!陆树林显然不满意这个速度,公司矿山上的大型机械设备随即被调了过来。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大型挖掘机在戈壁上挖出一道两米深、一米多宽的沟壑,再用从农民地里买来的耕植土回填:“我们粗略地算了算,光挖坑、回填,一亩地至少要投入一万元”。
浇水时,工人们三班倒24小时连轴转,通过沟道将灌溉渠道的水引到林带里,可由于风沙太大,一米多深的渠道也经常被沙填满。为了浇水,每年就要清理渠道五六次。
“一开始没有路,就是骑着摩托车在戈壁滩上的林带之间来回跑。”郭晓兵说,一月下来差不多要跑1000多公里,几乎一年骑坏一辆车。
瓜州人经常感叹: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最受不了的是,看着刚栽的树苗很快就因缺水干死。
就在大家为确保树苗成活率大伤脑筋的时候,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种树的办法得到启发,也被陆树林创造性的移植在这里。
记者跟随陆树林深一脚浅一脚地爬上流动沙丘,他指着一根已经成活的杨树插条,道出了隐藏在沙丘下面的秘密武器:“我们从市场上大量收购饮料瓶,里面灌满水,把五六十厘米长的插条下半部装到瓶子里,口上用泥巴糊住,连瓶子一起埋下去,沙丘上没水,靠瓶子给它供水,绝对可以满足插条生根之前的需求。”
靠着这种土办法,绿色迅速在石岗墩延伸。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当年的大风口变成了绿洲,5000亩戈壁滩也变成了可以耕种的良田。红柳、梭梭、白刺以及葡萄、枸杞等林木面积超过3万亩。
“真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树也起来了,路也通了,总算为瓜州人民做了些实实在在的事。”石岗墩治沙站站长付建文凝视着眼前的一条林带,向记者道出了心中的愿景。 喜看大漠添绿色 乐见牧民变林工
既然此地易染绿,还须绿色变成金。选择合适的产业转化途径,科学高效地利用绿色资源,实现持续发展,营造更大绿色就成为陆树林心中的当务之急。
昔日黄尘滚滚、流沙漫漫、沙进人退的现象已经初步得到遏制。更难能可贵的是,陆树林提出的“草畜一体化”和“林药一体化”的思路,探索出了一种经济生态的治沙新思路。
“过去政府治理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只投入、不产出,资金难以维系。只有引入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林木,把得到的收益拿来反哺生态治理,这样的治理才是可持续的。”陆树林这样阐释不同的新理念。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已经成活的防风林带种植葡萄、红枣等经济作物,或者在耐旱植物根部接种药用植物肉苁蓉与锁阳。这样既解决了防风固沙的问题,又建立起了药材生产基地,带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面对经济林果面积大,管护难的问题。“我们把治理后的枣树基地租赁给农民,他们从土地上增加了收入,最主要的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也就顺便把我们的枣树管护了。”集团副总殷利明说,“这也算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具体治理模式。”
石岗墩治沙站站长付建文告诉记者,今年,大家已经挖好8条林带,除了栽种防风林,还要培育1000亩的大果沙棘,未来经济效益不可限量。
共建长江知行林 让绿色不断延伸
“是这些人,让我感觉到不是只有我们在与风沙战斗。”陆树林说,站在茫茫戈壁上,总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但是身后的团队以及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们让自己的绿色征程不再孤单,充满希望。
去年,陆树林因患病在北京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当时,正赶上他就读的长江商学院年级论坛活动,要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做过的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陆树林十多年来坚持在戈壁滩上播种绿色的事迹在同学们中间不胫而走,可他并不愿意多谈。但在同学们三番五次的恳求下,陆树林终究拗不过,在病床上,颤抖着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每一棵树就像一个卫兵,每一排林带就像一队卫士,守护着家园和绿洲。每当看到这一棵棵树,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十多年的努力和坚持,自认为做了很多,很自豪,有一次在飞机快要降落时,我找到了这片绿,在高处看,她只有那么一点点……”
2012年5月,在玄奘大师经历九死一生、实现人生超越的瓜州戈壁,第七届玄奘之路-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拉开帷幕。参加比赛的长江商学院的师生和他们的亲友团们为这里恶劣的生存条件而震惊,决心和陆树林一起投身治沙种树的事业中来。
当年5月24日,长江知行林活动正式启动,200人捐助资金30多万元,在240亩的戈壁上种下杨树、梭梭、枸杞。其中,不少人是带着孩子来的,希望孩子们能和这片戈壁绿洲一起成长。
参加戈壁挑战赛的朋友们因这片绿洲而结缘,更确立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今年,他们将捐资成立 “戈友基金会”,意为戈壁之友,共襄义举,在20多个商学院中发起倡议,利用公益基金的管理模式为陆树林的绿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陆树林凝望着红黄绿瞬间交织的美景,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坚信只要有更多人的参与,绿色就会在茫茫戈壁滩上不断延伸。
(来源:甘肃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