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11日07:07 来源:黑龙江日报
■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俗称心肌缺血,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最重要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斑块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或者形成血栓造成管腔闭塞,导致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脏缺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时,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疾病,超过所有肿瘤的总和,列死因的首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 哪些人易得冠心病?
冠心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55岁以下的病人中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多于农村居民,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较高。但绝不是年龄大的人就一定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四大危险因素,如果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避免受到冠心病的威胁。
■ 为什么东北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发?
最新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心脏疾病发病率每年递增5%至10%,东北地区因饮食习惯、高寒、环境等因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东北地区地处高寒地带,一年中很长时间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因而人们养成了高盐高脂高热量饮食的习惯,这种饮食使人们能够增加皮下脂肪,变得健壮,从而达到御寒的效果。然而这种饮食习惯又是一把双刃剑。常年高脂饮食使血液中胆固醇升高而引起动脉硬化,肥胖又导致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而高盐饮食进一步使血压升高。另外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是一年中心血管病高发和猝死的高峰月份,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从而诱发心血管病的发作和复发,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需积极预防。第一主要是因为天气寒冷,在低温下,血管收缩,造成血压升高和重要的脏器缺血缺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冬季气候干燥,同时如果补水不足,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引发血栓等病症。唇、鼻等部位的干燥很容易为细菌大举入侵提供通道,而呼吸道纤毛功能减弱,也使得病菌不易排出,加之寒冷时流感等疾病高发,最终诱发了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第三是昼夜温差大,人体对于昼夜冷热的变化不易适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容易出现紊乱,可能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
■ 冠心病有哪些症状?
很多冠心病患者具有心绞痛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诱发疼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或胸前不适感,尤其是老年人。
当发生心肌梗死时则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还有一些冠心病患者由于缺血严重并且患病时间长,出现心衰和心律失常等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和心悸(通常形容为偷停)等。冠心病的最严重表现为猝死,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急性严重的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 冠心病如何预防?
事实上,冠心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所带来的灾难也不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些威胁生命健康的事件发生以前,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通常在青少年时期早期的动脉硬化改变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这一切都是可防可控的。
其实,冠心病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吃得越来越多,动得越来越少,精神压力日益变大,吸烟、酗酒成为生活常态,以至于血压高了,血脂、血糖都不正常了,特别是给心脏供血的三根主要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都会被伤害,供应能量的管子堵住了,心脏怎会不出现问题?
因此,除了遗传等自身不可控因素外,冠心病的其他原因都是可以预防的,而且这才是远离冠心病的根本。戒烟、减肥,多参加体力活动和锻炼,平衡膳食,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降低血压,控制血脂,而且,这些预防措施必须从娃娃就开始做起。所以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预防措施的基石。
■ 冠心病如何治疗?
冠心病患者首先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因为这些危险因素不控制,动脉硬化的进程就仍在延续,疾病就在进展,未来就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恶性事件。因此控制疾病的发展因素乃是重中之重,然后才是冠心病的各种治疗,这就好比拔河,疾病的进展力量和治疗力量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如果进展力量强,而不重视治疗,那么疾病会很快发展;如果危险因素控制得很好,那么疾病就可能逆转。心绞痛患者要应用药物控制疼痛,比如硝酸甘油等,但是更重要的是给予阿司匹林防止血栓,避免发生心肌梗死,而且阿司匹林一定要长期服用,一般每晚100mg,也就是一片。有人为了避免刺激胃,选择吃吃停停,这样很不科学,不仅没有了防止心肌梗死的作用,而且胃粘膜的刺激依然存在,其实只要选择100%肠溶的阿司匹林即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药物是抗动脉硬化药物,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这类药物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延长寿命,从血管动脉硬化层面上讲,这类药物能够遏制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狭窄,也就是说服用这类药物能使已经狭窄缺血的血管逐渐恢复,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要一两年。
对于重症患者,比如心肌梗死或严重心绞痛患者,尽快打通病变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支架治疗和搭桥手术都能够使严重缺血的心肌恢复血供,心内科的支架治疗通常选择手腕部的桡动脉穿刺,通过导管将支架送到冠状动脉狭窄处,然后用压力将支架撑起,使狭窄消失而改善远端心肌供血。心外科的搭桥手术首先取患者腿上的大隐静脉血管或手腕部的桡动脉血管,然后开胸将取来的血管象桥一样吻合到狭窄的冠状动脉两端,从而改善供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刚刚闭塞,为了挽救尚未坏死的心肌,通常选择急诊支架植入,这项技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如果仅仅一处或两处狭窄,支架植入能够使病人获得很好的疗效,但是如果多处狭窄或者伴有糖尿病,心脏外科的搭桥手术应该是首选,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证实搭桥手术对这类患者获益更大。
现任黑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1992至1997年就读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2000至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又考取博士,并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工作,主要从事各类心脏病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2010年5月至8月,作为哈医大一院派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暨哈医大一院海南分院的第一批支援专家,到心内科工作,兼心内科副主任,同年11月工作调动至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任心内科兼导管室主任,学科带头人。2012年调至黑龙江省医院工作。
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熟练掌握内科疾病尤其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心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熟练完成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各类重症和复杂病人的支架植入治疗。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各类课题5项,获得各级各项奖励6项,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一部。
心血管内科简介
黑龙江省医院心血管内科属省级重点专科,现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多名。目前,本学科在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血栓栓塞性疾病、重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诊断符合率、临床治愈率和重症抢救成功率均达到98%以上。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科室的特色技术,自1993年以来该科不断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常规开展的项目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血管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埋藏术、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肺栓塞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破裂封堵术、颈动脉、肾动脉及外周动脉狭窄及扩张术等。科室最突出的技术是冠心病的治疗,通过心电图检查、运动平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检查、相关生化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方法,诊断准确率几达100%,治疗上采用综合手段、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相结合,既重视病因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更强调发挥介入治疗在缓解心绞痛及抢救心肌梗死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急诊PTCA及支架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有效提高了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功率及获得了良好远期效果。
王 政
黑龙江省医院院长助理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博士。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