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9日05:31 来源:重庆日报
卢作孚孙子卢铿。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受访者供图
卢作孚的后人在哪里?如今他们怎样传承祖辈的理想?
在阅读了本报推出的纪念卢作孚特刊之后,近日有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表示,希望了解卢作孚后人的现状。本报记者通过各种渠道,采访到卢作孚的一些后人,为读者讲述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
航运、铁路、教育 子女们术业有专攻
卢作孚与夫人蒙淑仪育有三儿两女,他们分别是大儿子卢国维、二儿子卢国纪、小儿子卢国纶以及两个女儿卢国懿与卢国仪。5个子女再为家族添丁加口,卢作孚的孙辈有16人。
5个子女中,长子卢国维已于2007年去世。据卢国维长女卢晓蓉介绍,父亲于1946年进入民生公司任技术员。1980年,他被调到武汉的长江航运管理局,担任高级工程师。此后成立大通实业公司,有拖轮及驳船17艘。在70岁时,卢国维又在香港成立安通国际航运公司,持续自己的航运理想。
同样从事航运事业的,还有卢作孚的二儿子卢国纪。2006年至今,卢国纪一直担任民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年,他已迈入90岁高龄。其长子卢晓钟现任民生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卢作孚的小儿子卢国纶则选择了与两位哥哥不同的行业——铁路。据了解,卢国纶毕业于重庆大学企业管理系,1951年考入西南铁路工程局,此后一直在成都铁路局工作,1985年任成都铁路局审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
卢作孚的大女儿卢国懿在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二女儿卢国仪则在南京大学担任副教授,从事应用化学研究,现已退休多年。
孙子曾任海尔地产董事长 延续祖父的“花园梦”
“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这是卢作孚的遗愿,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卢作孚也许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的心愿,会在孙子卢铿的身上,以房地产的现代操作模式得以延续。
卢铿是卢国维的小儿子。上世纪90年代,卢铿进入地产领域,做得风生水起。重庆第一个高档楼盘锦绣山庄,就是由其打造。2007年,卢铿担任海尔地产董事长,延续了祖父的“花园梦”。
“我把祖父的遗愿浓缩成了‘携手同创花园世界’几个字,作为公司的理念。”卢铿告诉记者,建筑是艺术,而做房产其实是种别样的审美。
在海尔地产的5年里,卢铿写出《居而美则优》、《新东方主义》等百余万字的著述,阐述在房产调控与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将地产融入和谐之美。
今年年初,卢铿退休。他提出的“新住宅运动”、“新东方主义”等思想,仍然是当今地产界的热词。
孙女荣获三届冰心文学奖 一篇散文的手稿还在贾平凹手中
“很多人都觉得祖父的文字很严肃,却不知道他的情趣所在,幸运的是,我继承了祖父少为人知的文学细胞。”卢作孚的孙女、卢国维的长女——67岁的卢晓蓉曾获得3次冰心文学奖。
卢晓蓉说,她曾在香港安通国际航运公司担任高管,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位作家。结婚后,卢晓蓉的丈夫严家炎(北大中文系教授)发现了她的文学潜力,建议她“要不写点散文试试?”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
1994年,卢晓蓉陪丈夫去西安开会,她利用在宾馆等待的时间完成了散文《水咬人》,当时严家炎用一张白纸抄下原文后交给了《美文》的主编贾平凹。“文章发了,但稿子没要回来。”卢晓蓉笑着回忆,贾平凹一看是严家炎的手稿就舍不得还了,这篇手稿至今还在他那。
1998年,卢晓蓉凭借《扛起大枪的山里娃》等文章获得冰心文学散文奖,此后又分别于2003年、2006年,再次获得冰心文学散文奖。
卢晓蓉介绍,孙辈里从事写作的还有卢国仪的儿子,今年63岁的清秋子。自2003年起,清秋子就在网上发表《六莲》、《深圳,你让我泪流满面》等小说,成为实力派的网络作家。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看到特刊标题我就哭了
本报讯 (记者 夏婧)“真了不起,无论是党报还是其他报刊,如此大的篇幅可谓前所未有。”日前,卢作孚孙女卢晓蓉在阅读本报推出的纪念卢作孚特刊后,为本报发来感谢邮件。她告诉记者,就在纪念特刊推出的当天,卢国纶(卢作孚小儿子)、西南大学教授周鸣鸣,还有北碚两位作家几乎同时把报道的网络链接发到了她的邮箱。昨日,卢晓蓉致电本报表示,希望订20份纪念特刊,“与北京的学者们好好分享。”
从来没有人叫他“卢先生作孚”
今年67岁的卢晓蓉定居北京。4月1日当晚,她通过周鸣鸣的邮件,点开了重庆日报的电子版。“看到特刊第一版的标题——卢先生作孚,我就哭了。”
卢晓蓉说,在民生公司,里里外外都称卢作孚为“卢先生”,所以,当她看到本报纪念卢作孚特刊的第一个版以《卢先生作孚》为题时,“对我来说,这样的称呼太亲切了,不仅有新意,更有深意。”
为什么会因为一个称呼而如此感动?卢晓蓉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在报社工作的卢作孚曾有个笔名叫“卢思”,后来从事实业,他才把名字改为“卢作孚”,“‘孚’是重庆方言‘孚信用’的意思。他起这个名字是要对民众守信用。”
我和你们一样仰视着他
除了对于称谓上的感动以外,本报推出的纪念卢作孚特刊也让卢晓蓉对祖父加深了了解和崇敬。
“第5、6版都是讲的宜昌大撤退,但第6版又把重点放在了中国工业‘火种’的延续上,体现了视觉上的开阔,特别是第二个小标‘火种燃烧,抗战时期全国械弹三分之二重庆造’这个数据我还没有听说过,很是吃惊。”
“第7版写的‘理想国’就是现在提的‘中国梦’。卢作孚为三峡布做模特这些细节,体现了他既传统又时尚的性格。第8版,一场微生物式的试验,抓住要点,卢作孚的教育,不仅是办学校,更是倡导民众教育。”在电话那头,她翻开报纸细细解读。
卢晓蓉说,通过阅读,她再次感受到祖父卢作孚的形象。“我和你们一样,也在对他不断地仰视、学习与靠近。”
78岁的万州老人严绪柄回忆:
“我们一家19口人 亲历了宜昌大撤退”
本报讯 (记者 匡丽娜)“我们一家19口人亲历了宜昌大撤退,民生公司救了我们全家,民生公司的一位船员还救了我爷爷的命!”日前,78岁的万州老人严绪柄给记者打来电话,看到本报的纪念卢作孚特刊,勾起了他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素不相识的船员救了爷爷一命
“看完你们报纸刊登的纪念卢作孚特刊,心头很激动,特别是描述宜昌大撤退的内容,因为当年我们全家19口人,就亲历了宜昌大撤退。”回忆当年的情景,严绪柄语气沉重。
严绪柄说,他们老家在河北保定。卢沟桥事变后,他和父母、爷爷、表亲等23人一路逃难到了宜昌。那时,宜昌江边堆满了货物,棸集了成千上万的难民。
“人多、舱位有限,家里的长辈托人好不容易买到了19张民生公司的船票。”严绪柄记得,爷爷当时已经60多岁,逃难一路辛苦,精力早已不济,一个踉跄便从登船的木梯上掉落到江里。
“救命啊,救命啊!”严绪柄一家人高声大喊。
只听见“扑通”一声,民生公司趸船上的一个船员扎进江水,奋力游到拼命挣扎的严绪柄爷爷身边,将其救起。
伤兵的呻吟让我一夜难睡
“船上很拥挤,甲板上都坐满了人,仅留一条不足一尺的通道,人们进出得侧身才能通过。”严绪柄说。
在船上,严家人向茶房打听,到哪里生活最好。茶房告诉严家人,忠州(现忠县)生活最便宜。于是,严家上下19口人便在忠州下了船。
“印象最深刻的是忠县的伤兵医院。”严绪柄说,尽管那时候他年龄还小,但对忠县的102后方医院终身难忘。
当时,伤兵很多,每天有很多人死去。最初还用棺材下葬,后来因为死亡人数实在太多,就用草席裹着埋了。严绪柄说,那些伤兵的呻吟很吓人,让他整夜睡不着觉。
“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民生公司和卢作孚先生却是我这辈子最难忘记的。”严绪柄说。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