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4月06日06:14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丁波 李蕾
不久前,从遥远的中东底格里斯河畔传来喜讯:在上海电力股份电力运营公司员工的管理下,当地最大容量的发电机组——华事德电厂首台30万千瓦机组并网一次成功,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两个月。
“成功完成如此艰难的项目,我们还有啥地方不能去,什么项目不敢拿?”——华事德项目所有在场中方员工眼含泪花,感慨万千。
谁又曾想到,在华事德项目中起早贪黑打拼的员工,5年前几乎都在上海南市电厂、闵行电厂、杨树浦电厂等发电老厂的岗位上,过着稳定而悠闲的日子。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经历了一场蜕变,痛苦,不适,失落,如今都扛过来了。
而这仅仅是6000多名上海老电厂转岗分流员工的一个缩影。随着城市发展,老电厂纷纷关闭,电力老员工们何去何从?几年前,上海电力股份开始壮士断腕般的转型,从“单一的发电企业”转向“全能型电力服务企业”。在转型中,6000多名老电厂的分流员工,没有一名被推向社会,都站到了新岗位上,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老电厂关停,人往哪里去
2007年,国家为了节能减排,开始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上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南市电厂、杨树浦电厂、闵行电厂,一个个曾经为上海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电厂相继关停。
“老电厂关停,大量人员富余,是电力股份面临的头号难题。”上海电力股份董事长王运丹坦然表示,“这也是发展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要知道,南市电厂4台机组共12.5万千瓦,需要1400多名职工;而今,发电智能化规模化之后,大漕泾电厂2台百万级的超超临界机组,只需200多名职工即可正常运转。
“关停不可避免,但不能让员工闲下来!”这是公司领导最强烈也是最坚定的想法。
“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这“三千”方针是上海电力股份艰苦转型的生动写照。只有对外拿项目,才能让富余职工有新岗位;只有创造新机会,内部改革才能继续下去。向“全能型电力服务企业”转型的大方向已定,上电电力运营有限公司、上电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先后成立,接纳分流员工,逐渐从“自己发电”到“出售电厂管理运营服务”,向高端服务业挺进。
知易行难!运营公司刚成立时,接纳的老厂分流员工被分配到外单位或外地的新建电厂去工作。失落、抵触、不适……各种情绪在员工心中暗涌。
转型都是坎坷路。对方电厂员工年轻,经验不丰富,不少被派去服务的老员工觉得“你还没我懂,却要指挥我”,心理有落差。工作情绪不高,服务质量自然不到位,比如说,有些运转设备每天至少巡检两次,却没有及时发现缺陷,结果造成了对方损失,2008年,整个运营公司因服务不到位而造成的合同扣款达80多万元。
企业转型,员工思想先要转
怎么办?企业转型,首先员工思想要转。
为了提升服务意识,扭转消沉情绪,上海电力股份专门成立了培训机构,“千言万语”做思想工作,讲电力企业转型大势,重提艰苦奋斗精神。2010年,从杨树浦电厂分流到运营公司的95名员工,经过半年严格培训,2011年底全部上岗;去年,运营公司接收194名闵行电厂分流员工,当月全部上岗。
人的转型,也得益于公司的机制创新。
老电厂的员工开始时不大愿意到外地工作。对此,工程公司总经理章健说:“激励手段也得跟上。”于是,公司领导层果断决策:提高外地工作的待遇,几乎比在上海工作翻一番;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在外地工作累计满6年,可获得每月1000元补贴。在新机制激励下,到外地工作,原来是指派,还要做思想工作,现在报名数常是岗位数的2至3倍。新疆阿克苏电厂中,有着20多名工程公司员工的身影;安徽田集电厂里,50多名上海电力股份员工在辛勤地工作。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会干事的人有待遇,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公司为此制定了更加科学和量化的考核机制,无论是服务岗位还是电厂老岗位,多干活多出成绩,收入自然也高。近两年来,同等岗位的奖金收入差别明显拉大,同岗位干部间的奖金差达到1.8倍,职工间收入差距更达2.34倍。
员工放弃安稳日子冲向前方,收入有保障,更能感到温暖。中东地区,战火纷飞,远在他乡的亲人安全,牵动着后方家人的心。今年春节,运营公司组织了家属联谊会,将员工在中东的生活工作状况做成视频、PPT,展现在亲人面前,让他们放心。员工远在他乡,家里大小事情都难以照顾。怎么办?运营公司工会专门组织志愿者成立了“后方服务队”,上门搬纯净水、修理电器……每一批去伊拉克的员工,董事长王运丹无论多忙都去机场送行,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留下——“有事尽管说! ”
一点点,一步步,就这样,人的思想转了过来。到了2009年,运营公司因服务不到位的扣款不仅减少了,还因服务优质收到客户的额外奖励;2010年,扣款更少了,奖励却翻了好几倍。
挖地三尺找项目,靠实力赢声誉
工作热情上来了,项目在哪里?挖地三尺找!起先,在系统内“找”项目,外高桥第二发电厂、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大漕泾电厂……上海这些正在运营电厂的检修活儿一个个被接下来。这还不算,寻觅的脚步再向系统外拓展:某燃机电厂的检修任务公开招标时,有四五家公司同时竞标,工程公司凭借技术和服务最终竞标成功。章健回忆说,我们专程成立项目小组驻守,24小时服务;一旦碰到机组大小检修时,工程公司立即调派人员“参战”,不仅缩短检修时间,还提高了检修质量。
工程公司的循泵技术凭借高水准,尽管价格比同行高,客户却还指定要他们做。2011年4月,漕泾电厂1000MW新机组的一台循泵运行出现振动超标,维修人员更换损坏的轴承后仍无法正常运行。工程公司高级技师陈让云受命前去处理,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改造方案,修复后的循泵彻底消除了隐患。漕泾电厂循泵检修一炮打响后,名声很快传到外地,不久,江苏大唐吕四电厂600MW机组循泵发生故障,检修多次均无法修复,情急之下,他们特来上海求援。工程公司的检修队如期圆满地完成了抢修任务,厂方十分满意,索性将8台循泵的大修工作全部委托工程公司。
声誉渐渐起来,项目越做越远,生意越做越大。目前,上海10家电厂中,2/3的电厂检修工作由工程公司来做。运营公司系统外项目占到60%且业绩不俗——新疆乌苏电厂项目,煤耗降低30克,发电量环比增加40%;伊拉克项目发电量相当于该国总发电量的25%,提前两个月一次并网成功。
人的转型才是最大的转型。王运丹表示,目前上海电力股份的发电净效率不断提升,2010年发电净效率 39%,2011年净效率41%,2012年达到42%,外地和国外项目利润占比也日益上升,“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越迈越稳健。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