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用脚步丈量青春 用行动实现梦想

2013年04月01日09: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支教团四川队队员黄赫达陪孩子们一起玩耍。 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团委提供

  □ 本报记者 衣春翔

  “中国梦”成为热词,激发着华夏大地的正能量。然而,“中国梦”不应该仅仅只是热词,“中国梦”的落脚点也不该仅仅只是梦和想。中国梦应该是脚踏实地,为自己圆梦,为他人圆梦,为民族和国家圆梦的实际行动。

  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季里,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教团的学生们,已经行走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偏远山区和落后村庄,不仅仅是简单教学,更是通过各种帮扶方式,点燃了娃娃们心中的希望,圆了他们心中的梦想。

  圆汉语梦

  去年7月,哈工大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队就来到服务地——西藏藏医学院。他们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逐渐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兢兢业业地将文化知识传授给雪域高原上的学生们。

  刚到西藏,支教团的队员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走访调研,了解学生需求。一名叫扎旺的藏族学生发来短信,表达了想要学习汉语、了解更加广阔世界的想法。这个“梦想”让队员们动容,尤其是看到短短十几个汉字的短信里,竟然有多处文字语法错误,这更加坚定了他们教藏族学生学汉语的想法,于是创办了“汉语角”。每周二、周四,他们总会带着藏族学生们一起读一读《中国青年报》等报刊,领着他们赏析散文、观看记录片,并经常和他们聊天。“不仅孩子们学会了汉语,我们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藏语,双赢。”支教队员秦瑞松高兴地说。

  通过“汉语角”,藏医学院的学生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小小的“汉语角”,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在雪域高原和黑土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圆运动梦

  3月6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罗龙镇金鸡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走进校园,孩子们欣喜地发现,教室里多了许多“宝贝”,有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跳绳,这些是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帮他们圆“运动梦”的,是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四川队的哥哥姐姐们。

  之所以能够有的放矢的给孩子们带来梦寐以求的礼物,源于支教队员们辛苦劳累的调研。平时给孩子们上课,一到放假,他们就会一次次长途跋涉,辗转数十里到学生家走访,了解学生需求,然后制定帮扶计划。在走访中,队员们发现金鸡小学的孩子们在音、体、美方面缺乏培养,特别是各种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影响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队员们积极向社会寻找爱心捐助,经过不懈努力,学生们得到了包括篮球、足球、排球、大绳、沙垫等总价值4000余元的体育用品。校长激动地说,终于能让孩子们上一堂“真正的”体育课了。

  圆求学梦

  “学校的校舍坏掉了,不能上课,我们想学习。”这是去年底,云南省宁蒗县西川乡石门坎村石门坎小学的学生们,对前去支教的哈工大学生说出的心里话。

  石门坎小学地处云南海拔2600米的偏远山区,至今尚未通电,由于常年干旱,农作物产量很低,经济很困难。石门坎小学是当地唯一一所完整的小学,仅有不足10间瓦房,已经残破不堪,教室玻璃多处损坏,屋顶瓦片也已残缺不全,赶上雨天或冬季,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艰苦,经常停课。

  看到这样艰苦的教学环境,听到孩子们求学的呼声,队员们暗下决心:“无论如何,要让破旧的校舍得到修葺,要实现孩子们的‘求学梦’。”

  队员们和哈工大团委沟通后,决定利用哈工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合作设立了“天地有爱,爱满凉山”捐资助学项目。上海某企业已经累计提供了近11万元的物资及现金,并委托支教团负责实施。

  3月24日,队员们送去了第一批1.8万元校舍修缮基金,还有很多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孩子们笑了,他们的“求学梦”终于实现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姜长宝告诉记者,支教工作十分辛苦。由于气候不适应、水土不服再加上当地条件艰苦,学生生病的情况常有。不过这没有阻挡同学们的支教热情,他们经常带病调研,含着“喉片”上课……虽然困难多,条件苦,但支教团的队伍却日益壮大,已经有十届120名大学生,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进行了支教。

  “孩子们有‘求学梦’,我们有‘志愿梦’,加在一起就是‘中国梦’。”这是支教团队员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的一句话。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