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寺登街与自己在一起

2013年03月30日06:32    来源:云南日报

  黄印武来到沙溪镇已经7年多了,这位瑞士留学归来的建筑专家,2003年开始参与实施了由瑞士发展合作署与剑川县合作的“沙溪复兴工程”,对沙溪古建筑进行了细致的修复,现在已经成为了该工程第四期“沙溪低碳社区中心”项目的负责人。在小小的沙溪转了多年,深深熟悉沙溪的每一条小巷,黄印武在言语里对沙溪充满了喜欢,“沙溪很独特。”他告诉记者。

  因为机缘巧合,2001年,来到剑川县考察的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最终没有选择同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剑川县城,而是选择了沙溪镇这个当时甚至不通柏油路的茶马古道上的小村,列入当年的世界101个濒危遗址名录。

  从剑川县城到沙溪镇寺登街,一路是静谧,山道逶迤。越过石宝山盘旋曲折的道路,很快靠近了沙溪坝子和同山路一样蜿蜒的黑潓江。巷子里三三两两的游客漫不经心地穿梭,寻找着自己的期盼。些许狗趴在巷道,享受着朝阳,时不时抬抬头,双眸里似也充满了沧桑。

  没有人甚至没有一点杂音打破你的思绪。找个时间与自己在一起是件奢侈的事,却是寺登街的精髓所在。巷子固执地保持着旧有的商业气息,一个裁缝店、一个理发店、一个小客栈……它们像街中央四方街那株苍劲的古槐树一样,无奈地空守着一种古老的信念。

  让沙溪镇焕发独特历史气质的是一场由专业人士主导的“复兴”。2003年开始,瑞士和中国的建筑学者和专家对当时濒危的建筑遗产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这场“复兴”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在沙溪镇四方街显眼位置有一栋上个世纪70年代的建筑,上面写着一条不太适宜的标语。铲除这一处与“古城”理念格格不入的建筑被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却被专家阻止了,他们的理论是:哪怕是来这里前一天留下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历史。

  走进寺登街,其实就是走进了一个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东寨门、四方街、兴教寺、魁阁、戏台城煌庙、本主庙、山神庙、一高二低的土木建筑民居、白族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更重要的是活着的文化。沙溪镇最主要的白族传统节日是二月八太子会,每年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传统的集会活动,节庆里体现了当地一些既有的风俗,至今得到完好的保留。记者在采访时也巧遇了几位美国游客,他们已经骑着自行车在沙溪坝子里转了几天了,每天参观本主庙、农田、农户家甚至连农户的猪圈也没放过。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寺登街其实不像一个当下概念里的旅游景点,却是活着的历史,更是活着的传统中国乡村,像梦里你长大的地方。寺登街很小,发呆之余自然就会走到寺登街外的黑潓江,江水永不停息地流淌,滋润了整个沙溪坝子,伴随着温柔的涛声,不难在思绪中触及到昔日马帮的悠扬铃声、马锅头的汗臭和梦呓。寺登街又很大,巷道被小巷密密麻麻地伸入进来,像一个谜,或者走进一个古朴而幽静的白族院落,或是置身一片无垠的田野。徘徊间,很容易就找到了久已迷失的,与自己在一起的时间。

  本报记者 张若谷 文/图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