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如何从“双城记”升级到“群英会”?

2013年03月28日08:51    来源:重庆日报

童小平

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IT产业,正在川渝两地迅猛发展。

  在汽车、摩托车乃至轨道列车等交通设施制造领域,川渝间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核心提示

  重庆—成都城市群包括11个城市及所辖73个县(市)、1636个建制镇,幅员面积18.3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区域要“动”起来,不仅需要重庆与成都的“双核驱动”,还应以“双城”为中轴线,激活全域内的所有城市细胞——

  重庆小面老板程庆和这些天正忙着做一件“大事”——扩张自己的“小面帝国”地盘。“目前,我在重庆主城和万州已有近50家门店,同朋友商量后,准备把连锁店开到成都去。”

  程庆和对自己的“西进计划”信心十足——川渝本是一家,小面口味几无分别,加之两地之间人员来往本就十分频繁。

  程庆和的文化程度不高,他的商业决策多凭直觉。但每一次成功都能证明他的直觉是对的。

  这一次,程庆和又算是“押”对了——建设“成渝城市群”,将会给那些常年在成渝两地间“掘金”的商人们带来新一轮巨大商机。

  民间的行动已上路,官方的决策也在推进。

  作为长期潜心研究成渝经济发展的地方官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童小平分析认为,重庆—成都城市群包括重庆全域和四川成都、德阳、内江等11个城市,幅员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她认为这么大的区域要“动”起来,不仅需要重庆与成都的“双核驱动”,还有必要在此双城中轴线基础上继续延伸。

  总思路

  围绕高速交通布局重点经济带

  用高铁、高速公路“串起”经济走廊

  沿着高速交通线布局经济带,是一条已被反复证明了的经济规律。

  国内外城市群或经济带的崛起过程表明,正是高速交通催生了经济走廊和城市群、城市带,尤其是高速铁路,已超出单纯的交通概念,催生出了“高铁经济”。

  如日本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地区企业数量增长45%,人口增长30%,带动房地产、物流、旅游及娱乐休闲业快速发展。

  法国巴黎至里昂高铁开通10年后,周边区域办公物业价格增长43%,沿线地区商务、贸易、旅游快速增长。

  在国内,情况也是如此——

  武广高铁通车后,赤壁、咸宁等沿途停靠站点开建了一大批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城市新区。开通4年来,沿线城市GDP年均增幅较高铁开通前多出3个百分点以上。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天津接待旅客增长35%;郑西高铁开通后,沿线三门峡、华山、渭南等中小城市旅游收入增长均在20%以上;京沪高铁投运后,沿线24个车站所在地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正着手规划建设新区。

  “重庆和四川,正面临类似的机遇。”童小平说,2015年6月,成渝客运专线将全线贯通,它是重庆拥有的第一条高铁,将把重庆至成都的通勤时间缩短至1小时;2017年,重庆境内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渝万城际铁路也将通车运行。“这两条高铁,将把重庆-成都城市群中的3座大城市串联在一起,形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一条高铁走廊。”

  不只是高铁。在成都—重庆主城—万州这条呼之欲出的“主轴线”间,还有500公里高速公路作为有力补充。

  关键点

  集中力量发展“主轴线”

  7年后这条线上的城镇化率将至少提高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要素资源水平不如东部,因此,童小平建议,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主轴线”,这是带动重庆-成都城市群发展的关键。

  童小平是优先发展成渝万高速交通经济走廊的倡导者之一。她说,自己曾多次深入沿线城市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成渝联手推动,到2020年,这条“走廊”的城镇化率将至少提高8个百分点。

  童小平介绍,成渝万高速交通经济走廊幅员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涵盖了四川的成华、龙泉驿、雁江、安岳、乐至、简阳、内江、资中、隆昌;重庆的渝中、江北、沙坪坝、荣昌、大足、永川、铜梁、璧山、长寿、垫江、梁平、万州共计21个主要城市。目前,这些城市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四川境内为56.8%,重庆境内为67.4%,分别高于两省市平均水平15和12.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走廊”区域的GDP总量,如今已经达到惊人的1.5万亿,相当于国内排名中游省(直辖市)的GDP总量。在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方面,“走廊”内的四川部分,仅占四川省面积的5.3%,却居住了该省26.6%约2000万人口;重庆部分,占全市面积的24.3%,居住了多达51.7%约1600万人口。

  拥有了经济、人力资源、城镇化方面的优势,成渝万高速交通经济走廊完全有理由成为川渝地区最先崛起的城市带。

  据有关经济分析模型测算,川渝两地若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成渝万高速交通经济走廊,到2020年,“走廊”内涵盖的四川省、重庆市城市人口将分别达到3000万人和2000万人,分别占两省市总人口的35%和60%;GDP总量将与我国经济强省体量相当;城镇化率将分别超过65%和75%,每年增幅超过1%。

  这将为西部乃至中国的发展提供巨大贡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表示,未来中国发展主要靠内需带动,而激发内需的最大动力又来自于城镇化,城镇化率提高1%,消费就提高40%,如果未来中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完全可以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一盘棋”

  产业应重新优化布局

  避免同质化竞争,力争形成互补格局

  成渝万高速交通经济走廊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高速腾飞,才能辐射带动成渝城市群发展。

  童小平认为,“走廊”内部应严格遵循区域一体化发展原则,强调各种体系共建,各种资源共享。

  比如在交通体系方面,“走廊”沿线城市还应加强合作,提升襄渝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兰渝铁路、重庆—广安—西安高速铁路、重庆—广安—南充城际铁路建设,让陆路交通网络有效衔接。同时,还应发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综合枢纽作用,引导四川环渝周边地市“借机出行”。

  重庆与四川相邻的区县还应打通“断头路”,争取实现区域内公路道路同网、交通同制、乘车同卡,为城市群酝酿同城效应。

  良好的交通网络,是带动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走廊”内部产业重新布局优化,实现“一盘棋”,才是走廊经济腾飞的重点。

  对产业设置,童小平认为“走廊”内应共同培育要素市场,引导川渝两地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大型企业集团成长。例如两地通用制造业就应进行细化分工,四川方面偏重重大装备制造业,重庆则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为主,形成互补格局。又如四川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与重庆医药制造销售渠道结合,可实现川渝医药制造业产销一体化。

  在服务业方面,川渝也有很多值得尝试的合作领域。如联手设立区域性地方银行;打造川渝休闲旅游产业,联合申报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等等。

  当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如果说万州是重庆的第二大城市,在产业布局方面尚可做到“一盘棋”,那么川渝间的竞争显然难以避免,但这并不等于对立或“敌意”。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建议,在明确川渝两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非“主导”发展的一方,从原有的产业资源整合、配置到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等有关方面,都应当积极发展其“配套”产业,而不是“你有我也要有”,进行同质化竞争。

  川渝声音

  “成渝城市群由于有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而成为双核的城市群。这两个城市都处于城镇工业化的阶段,必然会产生一些竞争,在某些方面还可能是恶性竞争。但是,两地最终会走向合作。比如成渝两地目前笔记本产业发展都很快,打造城市群有利于两地笔记本产业联合,必将形成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笔电基地,由此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

  “成渝城市群在产业结构上,全国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的地位十分明显,近年来以IT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全国区域分工和空间布局中完全可以扮演‘五个基地、一个屏障’(清洁能源基地、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以IT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并带动西部发展的重要角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秘书长刘世庆

  专家观点

  王国平:

  中国城市化应 选择城市群模式

  3月19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45期“经济每月谈”会上,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必须也只有选择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为,城市群是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产业和人口在空间集聚与扩散运动的必然结果。

  王国平说,三十年来,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规模的选择上,一直存在四种不同的观念: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以中等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模式;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其中,城市群(都市圈)是一种新型的中国城市化战略,是世界城市化趋势在中国合乎逻辑的结果,符合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情,适应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从各国城市化模式看,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城市群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主要是以单个城市的平面扩张为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必然在更大范围内,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群协调分布,城市间保留一定的农田、林地、水面等空间,并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走廊相连接的城市群。

  王国平说,历史将证明,以城市群发展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他山之石

  世界五大城市群

  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以纽约为核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长900多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超过90%。共有200多座城市,其中有10个以上人口超100万的大城市,40~50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虽然它的面积占国土面积不到1.5%,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具有中枢的支配地位。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以芝加哥、多伦多为核心,分布于北美五大湖沿岸,跨美加两国,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出海口为圣劳伦斯河。人口约5000万,拥有10个左右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

  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20%。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于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1座——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的城市人口均达100万以上,中小城市10余座,还有众多小城镇。区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约为全英国土面积的1/5,在世界五大城市群中面积最小。人口约3650万,占英国人口的一半左右。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巴黎、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作为超级城市群,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莱茵—鲁尔、荷兰—比利时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以上,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