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加尚村人的“草产经”

2013年03月27日09:08    来源:青海日报

  □本报记者/萧 柳 通讯员/张生军

  三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距贵南县城15公里的森多镇加尚村。

  村南的晒阳山还没有返青,草山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连绵的金黄。山下是一片由东向西斜长的开阔带,深可没膝的草原向远处延伸着。加尚村的270多户、1400多名藏族牧民星罗棋布地散居在这块牧草繁茂的地带上。

  今年36岁的牧民仁青塔一家处在一个缓缓的斜坡上,上首是建起一年多的8间新房,下首便是他家占地300余平方米的畜棚、畜圈和草料库。

  头上冒着汗、手里拿着毡帽的仁青塔,在交代家里人继续卸草料后,领着我们来到他家的畜棚、畜圈前。外墙上贴着牛粪的畜圈里,牛羊膘肥体壮。

  仁青塔手指远处的草山介绍说,他家有1000多亩草山,以前牛羊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全靠这1000多亩草山支撑着。年复一年,牧草越来越低,甚至有大片大片的草山被牛羊啃出了地皮,千亩草山已撑不住牛羊再这样“啃”下去了。草山弱了,牛羊也弱了,最难熬的就是牛羊过冬。

  素来“靠山吃山”的加尚村人,感觉到自己在“吃老本儿”之后,在当地县、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重新念起了“草产经”,而且把“靠山吃山”换了一种“吃法”。

  县上拿出补贴,支持村民建起了畜棚、畜圈。已从事了四、五年牛羊育肥的仁青塔推开畜圈门,一边哄赶着羊群一边说,以前看着牛羊数量很多,可牛羊成长周期长、出栏率低,到手的收入自然就低;现在拿出少量的草山放牧,主要是从自家的草山收割部分饲草和就近收购一些饲草料,一年四茬的育肥牛羊出栏,使他家在减畜后,不但没有减收,反而几倍地增加了收入。草山也从曾经“草贴地皮”到几年后“长过了膝盖深”,村里还有好些牧民靠专门种草“发了财”。

  (下转第三版)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