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7日08:04 来源:河北日报
□张 博
日前,新华社就2月的热点新闻进行追踪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不少热点事件都“正在调查”。(新华网3月25日)
看到这条消息,笔者不禁想到近日媒体曝光的另一则新闻——— 四川达县某路段路灯不亮,导致行人被抢案件时有发生。自2008年以来,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尽快解决”,但问题却一直拖延至今。“尽快解决”一拖数年,引来网友调侃:“永远有多远,‘尽快’就有多快?”
平心而论,有些“正在调查”,确实是因为情况复杂,需要花些时日,认真细致地去取证、分析;也有一些问题在得到“尽快解决”的答复之后,很快就解决了。同时也必须承认,一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起来再“尽快”,也很难追赶上公众的心理预期。对此,相信大家都能有一个理智的态度。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正在调查”和“尽快解决”许多时候却更像是一种模式化的说辞,强调的是“正在”和“尽快”,而非“调查”和“解决”。
现实当中,“正在调查”与“尽快解决”常被一些人用作“缓兵之计”——— 其本意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念起“拖”字诀,平息舆论、转移公众视线,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于热点事件,一些地方“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对于群众诉求,一些部门在表示“尽快解决”后便没了下文……比如,今年1月21日新华社就曾经报道,不少热点事件都在“调查”中变成了“烂尾新闻”。
从表面上看,一些地方的“缓兵之计”似乎的确能将一些事件由“热”拖“冷”,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但不要忘了,公众评价一个干部、一个部门,不仅仅是“听其言”,更会“观其行”;要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和事业发展,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好一个个热点难点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因此,如果一味消极应付,让“正在调查”变成“永远进行时”、让“尽快解决”停留在口头上,其结果,只能是让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受损害,让人民群众、工作事业“受伤”。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面对一个又一个前车之鉴,让模棱两可的“正在”和“尽快”从自己的“字典”里消失,无疑是党员干部和党政机关改进作风的迫切任务。
(来源:河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