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好公务员、好工人、好战士雷锋,可亲、可学;“身边雷锋”更让观众觉得雷锋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观众走进雷锋精神
雷锋为何依然这么有感召力?雷锋展,为何如此“火爆”?
“孩子,你知道照片中雷锋把午饭让给战友王彦堂的具体过程吗?”70多岁的“雷锋班”原班长曲建文指着一张照片,对周围几名年轻观众说,“这张照片是1960年10月拍的。”原来,当时连队组织战士们上山割草,虽然每人带了一份盒饭,但王彦堂饭量较大,早饭时就把带的盒饭吃了。午饭时,王彦堂没的吃,就靠在树旁摆弄镰刀。雷锋看到后,就说自己肚子不舒服,把饭让给了王彦堂。“只有了解雷锋,才能热爱雷锋,才能更好地向雷锋学习。”
听完这些,小观众们不禁鼓起了掌。
展览注重把雷锋作为一个“好人”去挖掘:好学生、好公务员、好工人、好战士,让观众觉得可亲、可学,引导观众向美、向善、向上,在日积月累中坚持,在持之以恒中升华。
《永远的雷锋》展览,在第一部分“光辉榜样、时代楷模”中,有130多张(件)照片、实物、故事和1100多件雷锋典藏是第一次向社会展出。按照雷锋的五种精神布展,对雷锋精神作时代解读,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雷锋。比如,1950年雷锋上小学时,积极响应党中央支援抗美援朝的号召,把自己仅有的2角压岁钱投入到捐款箱的事迹;钻研科学技术,解决耗油大王,发明模拟驾驶台,提高训练水平的事迹;生前三次立功的奖章等。
展览期间,“当代雷锋”庄仕华、雷锋生前战友冷宽、乔安山、薛三元、季增亲临开幕式,并现场讲解雷锋事迹。“为什么雷锋照片多”、“雷锋艰苦朴素为什么还买皮衣皮鞋”、“雷锋捐款那么多钱从哪来”等热门话题现场就能答疑。这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了真实的雷锋。
“照片多,恰恰说明雷锋是先进,一直都是模范。”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现场为观众答疑解惑。他说,雷锋在1960年1月入伍后,很快就成为节约模范,还让一台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的“油耗大王”老汽车,耗油量一下下降了35%还多。更重要的是,雷锋在农场当拖拉机手、在鞍钢当工人,都是岗位上的好手、生活中的热心人。加上雷锋特殊的成长经历,对周围人特别有激励作用,因此无论在农场,还是在鞍钢,雷锋都经常成为报告主讲人。入伍后,雷锋所在的部队,也经常请雷锋作报告。
“这些照片说明了雷锋的成长,说明了雷锋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历史的必然性。”乔安山说。
“原来只从课本上了解雷锋,只知道他爱帮助别人。这个展览让我们知道雷锋也是有血有肉,生活丰富多彩,还是个时髦的文艺青年,他离我们更近了。”一个女孩和同伴念叨。
“雷锋就像邻家哥哥,我要向他学习,雷锋哥哥520(我爱你)。”首都师范大学一位大学生用时髦的网络用语表达着对雷锋的敬佩。
展览第二部分“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则用800多幅照片叙述一个个故事,告诉观众,我们身边一直都不缺“雷锋”。
半个世纪以来涌现出的欧阳海、张海迪、徐虎、孙茂芳和新世纪的郭明义,以及刚刚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的庄仕华,还有近年来涌现的爱心法官厉莉、义务指路大王谢亮、“空巢”老人守护者叶如陵等660名“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用“当代雷锋”诠释了雷锋精神的传承。
“身边雷锋”标兵、北京绿色啄木鸟公益协会会长王涛,带领40多名志愿者参观雷锋展时,一下就被观众认了出来。“照片里的人不就是他嘛。”就像见了明星,大家纷纷和这位“身边雷锋”打招呼。白纸坊街道万博苑社区的陈秀莲还和王涛探讨社区的环保工作。“能向‘身边雷锋’讨教怎么开展公益活动,这趟真是来值了。”随后,两人相约在社区共同开展公益活动。
孙茂芳、李素丽等老典型和厉莉、王凤进、马广明、史永乐等60位“身边雷锋”标兵,纷纷与观众话雷锋、讲故事、谈体会,与观众亲密互动。
“身边雷锋”都是来自观众身边的邻居、朋友、同事,有的是清洁工、列车员、出租车司机等草根群体,有的是德艺双馨的演员和知名法官、高级工程师,关系上有的干脆就是“哥们儿”“朋友”。一个个好人鲜活、亲切,一桩桩好事平凡、具体,让观众感到信赖可学,引发了强烈共鸣。
有位观众留言:“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学雷锋’,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雷锋精神。”还有的留言:“学习雷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许,下一个草根‘雷锋’就是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