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一个基层党员的青春之歌

追记四川省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上)

2013年03月27日08:55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不辞辛劳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他是为老百姓累死的呀!”扎拖乡原党支部书记邓孜罗布说,“他到乡里上班第一天,就要求到最偏远的村庄走访群众。”

2001年4月,菊美多吉从四川藏文学校毕业回到道孚县扎拖乡,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他经常对乡亲们说,“我是来给大家做事的,不是来当官的,我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大家办好事,办实事!”

菊美多吉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些年,从扎拖乡到龙灯乡,再到瓦日乡,尽管工作地点和职务发生了变化,但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始终没变,为群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有条好走的路,是高原百姓世代的期盼,菊美多吉一直把修路当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扎拖村被称为“岩石上的村落”,山高坡陡,4个自然村分布在不同的高山上,村与村相距10多公里。过去,扎拖村唯一通往村外的一条山路坑坑洼洼,遇上雨天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为了给山里的村民修一条通村公路,菊美多吉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他住在工地帐篷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条全长15公里的公路,让全村37户近300人受益。

瓦日乡的鲁村地处偏远,村民靠一条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出入,车辆无法通行;每逢雨季,地质灾害频发。2010年,菊美多吉一调任瓦日乡乡长,就决定为村民修路。“为了修路,菊美多吉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没合眼。”鲁村党支部书记俄孜降泽回忆,“为修路,菊美多吉到县交通局申请项目,四处筹集资金;工程遇到麻烦了,他就去现场商量解决办法;有些村民提出了意见,他就上门做思想工作,硬是把这条路修好了。”

公路通了,但村民的“致富之路”还没通。村民反映,农作物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下降,希望乡政府帮助引进新品种。菊美多吉知晓后,走访了省内外多个农科所和良种繁育基地,买回了良种,按村民每户100斤土豆种、5亩油菜种和青稞种的计划进行配送,全乡278户农户,一户都没落下。村民拉珍说,品种改良后,一亩土豆一年能增收1200多元。

把忠诚铭刻在深爱的土地上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菊美多吉生前常说的话。

1979年5月,菊美多吉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木茹乡格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帮父母耕地种田,深知高原农民生活的艰辛。1997年,菊美多吉考上四川省藏文学校。读书时他就说,我从农村来,应该回到农村去。

“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很孝顺。”说起儿子,菊美多吉的父亲巴登老泪纵横,“我一直教育他,做人要讲良心,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家乡父老。从他的领导、同事和群众口中,我知道儿子就是这么做的,我很欣慰。”

2008年,尽管家有年迈的父母和怀孕的妻子,菊美多吉还是毫无怨言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由扎拖乡调到海拔更高、离家更远、条件更苦的龙灯乡任党委副书记、乡长。

龙灯乡海拔近4000米。这期间,菊美多吉被检查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医生告诫他不能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朋友们也劝他赶紧想办法调走,可他坚定地说,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我的唯一选择。

2009年,四川“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龙灯乡拉日村被列为首批定居点。为了转变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观念,菊美多吉奔忙于各个牧场之间,给牧民讲政策、说益处,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口冷水,累了在草地上躺一下,天黑了就搭帐篷睡地铺。如今,龙灯乡的牧民定居工程已全面完成,雪山草地上拔地而起一幢幢洋溢着藏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牧民新居。

同事们说,菊美多吉这一生,把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高原百姓,献给了他忠诚一生的党的事业,而唯一亏歉的是对家人的关爱。爷爷去世那天,他无暇去送行;妻子生产当天,他没能去照料;阿爸阿妈生日,他几乎都不在家;家里的房屋又旧又窄,7年前就说要改造,可是备好的木料至今仍然堆在门外……

2012年5月25日,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自发赶来为菊美多吉送行,送别的队伍绵延了近千米。妻子说,菊美多吉不会有遗憾,因为他这一生虽然短暂,可是燃烧青春,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永远铭刻在他深爱的土地上。(吴陆牧)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追记菊美多吉:一位藏区基层干部的11年为民路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