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泸西:9700万方水从何来

2013年03月20日09:03    来源:云南日报

泸西阿味水库

  今日看点

  本报记者 马玉龙 通讯员 朱光著 文\图

  专款专用建水窖

  村民:进入旱季,我家使用的仍然是水窖里收集的清水,连大牲畜的饮用水也能保障。

  在海拔2400米极度缺水的山区,山地里的麦苗已经枯黄了,松树、柏树满是枯枝。然而,农民的人畜饮水却没有告急的信息。

  “我家水窖里还有半窖水,省着点用,估计能坚持到雨季来临。”三塘乡连城村村民赵文龙从庭院中的水窖里提起半桶水,脸上显露着轻松的表情,“去年的这段时期是最难的。那时,人喝的水都干涸了,更不用说牛、骡、猪等大牲畜了。要不是县乡的送水车天天送来水,山区的人可能会逃光。”

  赵文龙告诉我们,也就是在去年最艰难的时期,县里拿出补贴资金,派出专业辅导员,向山区和半山区发出动员,要求山乡每一户人家至少要修建一口小水窖,旱季承接送水队送来的水,雨季储藏天上降下的雨水。去年,他们连城村家家户户都修建了25立方米到36立方米不等的水窖。雨季到来以后,雨水边过滤边被收集起来,一家人的生活用水就不成问题了。年底进入旱季后,他们使用的仍然是水窖里收集的清水,连大牲畜的饮用水也能保障。“再不用到深山里找水驮水了,旱季这样过,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讲述着这些,老实巴交的赵文龙笑了。

  “全乡2.4万人口,还有7万多立方米存水。”“前两年,泸西新建了1.1万个小水窖。配合小水窖的修建,我们还在每个自然村建设了一批20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不等的大小水池。如今,这些水池和水窖里都储存着水,人畜饮水和应急灌溉应该不成问题。”泸西县三塘乡的水管站站长徐林说,到今年3月初,泸西县的山区和半山区已拥有2.47万个小水窖,修建起大水池2400余个。目前,抛开除险加固的大小坝塘和中小型水库不算,还有一批包括小水库、小坝塘和人畜饮水管网在内的抗旱应急工程在修建。按照施工计划,5月前,这些工程会全部建设完成加入到支持大春生产的行列。

  “拥有这些水利基础工程和设施,到明年的旱季,我们就更不用发愁了。”扳着指头算了一遍,徐林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全民动员修水利

  乡镇干部:有了充足的水源,我们的蔬菜基地还要再增加两三万亩。

  金马镇和白水镇是泸西县最令人关注的两个乡镇。去年抗旱救灾期间,媒体记者和督查干部都会到这两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去年2月未过完,金马镇田野里的麦苗和蔬菜早就枯萎了,大片大片的麦苗和豆苗被农民拔起来喂马喂牛;穿过白水镇被称为桃园河的一条小河底满是两寸多宽的裂口,河沟里充塞着石头、树枝和杂草等垃圾。两个乡镇区域内,22座水库的蓄水降到水利人常说“死库容”以下,水库和沟渠没有一丝生气。

  “青蚕豆、新鲜蔬菜有得吃。”“金马的水利设施是全州最好的,正在开辟大型蔬菜基地。”今年3月6日,我们再次走进金马镇,当地爵册村的农民杨兴有和镇里的干部朱建桥这样说。

  “水库的蓄水算得上是满的,比去年同期多增了700万立方米,小春的应急灌溉和大春栽插能够确保。”在白水镇的阿味水库的堤坝上,水库管理所所长王冬云正瞧着3个当地农民在库里划船。堤坝边两台泵站在不停地提水灌进水库里,库里的水漫到距离坝顶10来米的高度。

  “周边几个水库的蓄水都不错,桃园河上段也有半沟水,小春应急灌溉和大春栽插的水都够用。”“又兴修了几十条沟渠,总长超过45公里。”从几个农民和王冬云的话语中,我们得知:去年3月开始,在组织干部队伍向山区半山区送水和抗旱救灾应急和兴建水窖的同时,尝够了旱灾滋味的泸西县,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投入大量水利建设资金,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到雨季来临前,全县修复水毁工程31件,对沟渠清淤除障1220公里,建设防渗渠道109.67公里,铺设城乡群众饮水灌溉管网220多公里等。这些工程修建,在迎接雨季的前期,为工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11月份以后,随着外地一些县区可调配水资源的短缺,市场上提供的蔬菜价钱走高,10余家广东、广西和深圳的厂商先后进入泸西。看到泸西的蓄水情况和水利基础设施后,有六七个商家与金马、白水镇的农民签订了协议,租用土地携手开辟蔬菜基地。

  “到年末,蔬菜基地会增长到两三万亩。一天时间,泸西的蔬菜会经罗平出省,由深圳直接进入香港市场。”告别的时候,几个乡镇干部满怀信心地说:今后两年,泸西的农业产业规模化会更大,产值会更高。

  蓄水工程润民心

  水管站:“5分钱蓄一立方水,你说划算不划算。”

  今年旱灾之期,泸西这片喀斯特溶岩地区为何如此和谐笃定?

  带着几分疑虑,我们走遍了泸西每个山区和乡镇。我们发现,在这块往年被称为特旱灾区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天赐的河流,更没有其他地区被称为“明珠”的湖泊。看得到的是修建在山里大大小小的水窖、水池、坝塘、水库和新近修成的沟渠、提调水泵站和引水管网。

  “泸西有大小水库52座,坝塘、大小型蓄水池2500多个,还有一大批建在农民家门口的水窖和沟渠。”

  “去年到今年,这些水利基础设施都发挥效用了,得益于一项坚强的措施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当地向阳乡和永宁乡的几个村寨里,一些村委会和村小组的干部说出以上的话。

  无论是居于农民和村官角度,这些在土地里生,离不开水,靠种植和养殖业过活的农村人告诉我们:去年6月份后,随着各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泸西县派出700多名基层干部和水利专家,走进各乡镇、村寨有水利设施的地方,带领各村寨的群众开展雨水收集、库搪蓄水等工作,并结合天气和降雨量每天对各自责任区的蓄、排水状况进行监测汇报。雨季结束时,泸西县水利局进行了一场全面普查,全县水资源蓄积量超过9700万立方米,这一数字,比2011年同期的蓄积量多出近6000万立方米。

  “5分钱蓄一立方水,你说划算不划算。”“不再是国家和省里挂号的特旱灾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蓄水工程润了民心。”从几方面对比算账,泸西县几个水库管理站所的负责人说:“去年,泸西县的用于抗旱救灾的资金超过1000万元。今年,不用送水救急了,前期的提水和增蓄仅仅花去180万元。”

  几天的采访,我们在看泸西人怎样做,听泸西人如何说,不知不觉中,得出这样的体会:每年都有旱灾,每年都有雨季;每处都有高山,每处都有沟河,不同的是时空分布有差异。如何防灾减灾,泸西人用实践走出一条道,用事实说出一个理。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