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0日05:34 来源:重庆日报
今年是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虽然这场战争已经离我们很远,但三八线上依然“硝烟”弥漫。
朝鲜战争直接导致了朝鲜半岛上两个国家的对立,而且由于中国、美国等大国的介入,使这场厮杀的主角已不仅仅是朝鲜和韩国。以前我们读到的朝鲜战争的作品多来自中国,那么参与战争的美国人、韩国人又是怎样解读这场战争的?
重庆出版社在推出了美国战地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之后,再次推出了《最寒冷的冬天II: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从一个参与朝鲜战争的韩国上将白善烨的角度来回忆这场战争。
一场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
提到二十世纪美国参与的战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二战和越战,而对于被西方世界称为“韩战”的朝鲜战争,无论是电影、书籍,都少有人提及。
一直以来,除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和他们的亲属外,对许多美国人而言,这场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空白,很多美国人甚至不知道或根本不了解这场战争。就像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序言中写道:“在创作这本书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那里的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也许这一事实多多少少说明了这场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留下了多少记忆。”
为什么美国漠视朝鲜战争?哈伯斯塔姆认为,在美国人心中,这是一场远在千里之外的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而且原本估计3周之内就打完的战争最终拖了3年之久,美国付出了3.3万人阵亡、10.5万人受伤的代价,最终的停战协定并没有改变此前朝鲜半岛的局势。
在访问了100多位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后,哈伯斯塔姆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参与朝鲜战争的很多都是二战时期的老兵,他们刚刚过上和平生活不久,又被征入伍,“他们对这次劳师远征都满怀怨恨之情。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当驻朝美军服役期满回归故土时,对于他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街坊邻里不仅显得无动于衷,而且很快就抛诸脑后了。与二战时期美国国内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相比,来自朝鲜战场上的新闻总是令人沮丧,而且即使战局有所好转,媒体也似乎从未感到乐观。这场战争理所当然地被遗忘了。
被遗忘的韩国“当事人”
关于朝鲜战争,最应该发出声音的“当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寂静无声状态。也很少有资料揭示参与这场战争的“最应该主角们”经历了什么。
《最寒冷的冬天II》是作者白善烨的回忆录,他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陆军上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任韩军第1步兵师师长,身处前线,他全程参与了朝鲜战争及韩国的战后重建。
从他的回忆录中,可以窥见本来是同民族的战争,最终扩大成了朝、韩、中、美、苏等国介入的战争。
洛东江战役的死里逃生、多富洞大捷的欣喜若狂、进驻平壤的意气风发、停战谈判中的现实无助……白善烨在书中描述了他参与的朝鲜战争发生的重大事件,追溯了韩军从组建、备战、崩溃到重建的全过程。书中还有他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战场的见闻以及自己指挥作战的情况,他与联合国军合作的有关情况。
“当你读完全书后,你不得不承认,这部韩国将军朝鲜战争回忆录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三年战争的全程经历者,白将军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这是我过去在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前苏联人的关于朝鲜战争的著述中,不曾获得过的视角。”中国空军少将乔良大力推荐《最寒冷的冬天II》,还专门为此书作序。
同一场战争,美国人和韩国人的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对于朝鲜战争,无论是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还是白善烨的《最寒冷的冬天II》,都把重点放在客观中立地审视战争,期待和平上。但无可否认的是,关于这场战争,不同国家的人去写,所处的立场各有不同,角度也有变化。
哈伯斯塔姆是名记者兼历史学家,他笔下的朝鲜战争,没有太多晦涩难解的学术腔调,而是颇为生动活泼。书中并不只限于朝鲜战场的描写或战役叙述,还有战前亚洲错综复杂的地缘形势、美国国内政治围绕朝鲜展开的角力等等。在宏观叙事的同时,他更多地从个体的角度审视这场战争,更多地将话语权留给那些曾经盲目乐观的高喊“圣诞节回家”、却不得不煎熬了三个最寒冷的冬天的士兵们。
而白善烨作为一名参战的韩国军方将领,他的眼中只有战争本身,其回忆也只限于战场。虽然对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以及政治角逐略有涉及,但并不透彻。白善烨对韩国军队的无能与溃败以及诸多问题并不讳言,对于战争中的各方在叙述时也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志愿军的描述和评价也非常客观。
“作为事实上的配角之一,韩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感觉,也是作为主角之一的中国人需要了解的。难得白善烨上将相对客观、全面的叙述,给中国人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军事专家戴旭对此表示了肯定。
了解战争,才能更好防止战争。这也许就是两位作者写作的初衷:不仅让我们知道朝鲜战争为什么发生,更为我们解密它本来可以不发生,唯有此才能最好地防止战争。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