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11:47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巴彦淖尔3月18日电 (记者 韩继旺)人勤春来早。这两天,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团结村七组种养大户王五厚一边热切地关注着全国两会,一边忙着休整农机具,准备春耕作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对于我们河套农民来说又是一大利好。”快人快语的王五厚道出了许多河套农民的心里话。
10多年前,王五厚全家4口人种着40亩地,只有一辆半新不旧的农用小四轮,全家一年的收入除去买化肥和给孩子缴学费,就剩不下几个钱了。在惠农政策激励下,王五厚现在已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租赁经营着400多亩耕地,饲养着300多只基础母羊和80多头基础母牛。受益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他还牵头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了收割机、平地机等大大小小农机具20多台套。一年下来,王五厚各种收入能有50多万元,成为临河区乃至巴彦淖尔市的种养结合致富典型。
今年春节刚过,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概念,这让王五厚更加坚定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信心。“惠农政策进一步向我们农民扩大、倾斜,今年我还要继续扩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把绿色牛羊肉卖到城里去。”
有国家惠农政策撑腰,王五厚规划的绿色生态链条式家庭农场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作为自治区打造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巴彦淖尔市正按照“一产做精”的发展思路,通过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优品牌、推进组织化的方式,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贡献力量。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