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9日04:59 来源:重庆日报
在周君励的带领下,周边农户也开始逐渐用起了配方肥。图为一农户正在农资店的触摸屏上查询适合自己地块作物的配方肥。 记者 王翔 摄
“以前,天天为粮食长势担心,现在可省心了。”3月15日下午,虽然正值春播重要时节,但江津区永兴镇黄庄村65岁庄稼汉周君励却特别悠闲,坐在院坝里和人喝茶聊天。细细一问才知,使他如此自信的就是家里堆得满满的测土配方肥。
周君励告诉记者,现在种田基本上是“傻瓜”技术,在播种这个阶段后,插秧、扶壮各个阶段,都有测土配方肥,只要对应地施用下去,粮食的生长基本不用愁了,收成完全可以得到保证。
种田数十年 仍是“门外汉”
“其实,要说种田,我们都种了几十年了。”周君励说,从小他就看着长辈们种田,自己成家立业后,也一直在种田,从品种的选择,到粮食生长各个阶段的施肥,再到病虫害防治,都有了一些心得,比如氮肥多了作物易生病害,钾肥少了影响品质等。
“但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太多,有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周君励告诉记者,在粮食生长期,除了病虫害、天气等因素外,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就是肥料的使用问题。这些年来,粮食高产品种在不断更新,其肥力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施肥只管加氮肥、尿素的粗放方式已经不合适了。“想要高产,就必须精细化施肥。”
2007年时,周君励种植的四五亩水稻,就因为施肥不当,水稻缺磷缺钾,在遭遇轻微风吹后,大面积倒伏,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每亩收成不到500斤。让周君励很是感叹,“没想到种田数十年,仍是‘门外汉’”。
有了配方肥 种粮不再愁
有了2007年的深刻教训,周君励开始四处学习求教。恰巧2008年,江津区农技总站在黄庄村片区建立了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在示范区内大力推广应用种粮全程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新技术。周君励身边有了一个可以每天学习模仿的老师。
“虽然我的田地短时间内实现机械化不现实,但配方施肥可没那么高的门槛。”周君励说,示范区建立后,很多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和农技站的专家常驻示范区,对各个地块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在形成配方后,通过“农企合作”的方式生产出各种配方肥,供农户购买。
这些配方肥不仅门类齐全,而且针对性强。水稻、玉米、油菜、花椒、柑橘等各种农作物都有对应的配方肥。针对水稻种植的每个生长期,根据不同地形、土壤,都有对应的底肥、分蘖肥、拔节肥、穗粒肥等。
“2008年起,我就学着示范区的样子,开始施用配方肥,没想到效果真的很好。”周君励说,那一年时间,每到水稻的一个生长周期,他就学习示范区的样,选择施用适合自己田地的配方肥。当年,周君励的水稻获得丰收,每亩产量超过1300斤。从此,周君励每年种粮都不再愁了。
种粮示范户 推广新技术
由于配方肥保证了粮食产量,周君励种粮信心高涨,开始逐渐扩大种植规模,现今,周君励的种粮面积已达到30亩,成为黄庄村有名的种粮示范户。
据江津区农技中心研究员、主任蔡国学介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的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稳定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一项日常性工作。
为了让周边乡亲都能共同增收致富,周君励开始带头推广各种种粮新技术。
“首先当然是教会大家施配方肥。”为此,周君励每到农忙季节,就加入政府的配方施肥宣传队,走家串户为农户讲解配方肥的好处和施用方法。并手把手地教村民使用每个镇村都有的“配方肥选用联网触摸屏”,让农户知道适合自己地形、土壤的配方肥名称,然后只需到每个村的农资店购买就行了。
如今,在周君励的带动下,永兴镇的配方肥施用率已超过70%,农机化率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均超过50%,粮食种植成为当地农户一个稳定增收渠道。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