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对大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留意到,很多企业为适应转型与发展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大学对于这个形势,应该有回应、有担当,而且应视为一种机遇。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日益提高,而大学始终肩负着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大学的社会责任来源于大学的社会地位、拥有的资源和享有的权利。英国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在评价美国高等教育时说,在世界高等教育历史上,美国的贡献“是拆除了大学校园的围墙”。时至今日,一个游离于社会之外、我行我素的大学是难以找到的,一个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是难以理解的。大学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既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又进行科研、生产新知识,还要走出“象牙塔”、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现代大学需要实现从被动的社会义务履行者到主动的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转变。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行动与实践的进步。再进一步说,大学必须开放学术思维,防止滞后于社会需要,但也不能简单地迎合时尚。大学要继承优良的知识传统,发挥传统优势,但更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突出自身的主动性与首创性,积极推动改造现实和创造历史。与大学社会责任相伴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贡献。对大学的社会贡献进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考量它对社会当下的作用,也需要看它对人类文明积淀的历史影响;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学术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2012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积极倡导和推进大学开放办学,同时引导大学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我想从三个角度谈自己的认识。
一、现代大学是构筑文化根基的主阵地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力图追求某种社会认同,构建某种思想基础,提供某种精神寄托或信仰,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条件、精神、问题等。主流文化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真正影响着国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要在构筑文化的根基、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上作出独特贡献。这种贡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和出思想。
首先,培养人才。“人是文化的创造物,同时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积累和发展文化,大学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讲文明的人,成为具有公民道德、社会责任、文化价值、生存能力的人,使学生成为文明的创造结果。所谓人才,不仅是物质的人,更是精神的人;不仅有知识,更是会思维能判断的人;不仅追求自身的提高,而且促进社会的和谐;不仅能审视自己,而且能放眼看世界。爱因斯坦说过:“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种价值取向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在赋予人生意义、事业动力的同时,也约束和规范着人的行为。
其二,产出学术成果。一个民族的复兴、一个国家的崛起,就必须“在知识上扮演一个有力的角色”,即对世界知识体系有贡献。大学在其中肩负重要的使命。大学通过学术成果来丰富、更新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宝库,成为文明的创造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原始性创新成果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
其三,引领思想。有一句名言:“最后,是思想而不是巨大的利益,来造成美好与邪恶的差异。”大学要做“有灵魂的教育”,应以思想“智库”的角色来对社会改造和不断进步作出贡献。大学的思想引领要体现为前瞻性、战略性、本原性和创新性,应把科学方法与研究领域中的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当前中国迈向大国之路的时代,就特别需要发展出能描述国内秩序,又能表达国际关系或国际事物,解释中国的国际行为的概念、理论或话语。再比如,文化强国对内要增强国人的自信、自爱和自强,对外要增强国际话语权,这样我们的文化产业就不仅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表现产品,更应该注重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以及包含在内容之中的中国价值观的设计。这些都是大学责无旁贷要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