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绵绵不绝的故乡情

2013年03月15日09:23    来源:青海日报

  一位生活在中国西部的知识女性,为什么会把对文学的追求作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梦想呢?静静地坐在阳台上,翻开邢秀玲女士新近出版的散文集《西部神韵》,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邢秀玲女士出生在青海湟源,湟源过去称为丹噶尔,它曾经承载过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在政治与文化上相互促进融合的使命,曾经作为一个防守西部边关的要塞、一个往返交流频繁的茶马互市而存在。当年,繁华一时的丹噶尔商贾云集、人才荟萃,留下了许多令人追思的历史文化遗迹,邢秀玲女士作为丹噶尔的女儿,显然传承了这座小城所拥有的儒雅、包容与宽厚。

  邢秀玲女士曾经在《青海日报》文艺部做编辑,后任《西南经济日报》副刊部主任,现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担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长。不管是在青海生活、工作的那些年,还是后来走出青海落脚巴山蜀水的岁月,她都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一直抒写着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她所敬重的人物,成为活跃在西部文坛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

  应该说,一个作家的艺术精神与表现能力,是在内外兼修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其自身的品格和友善的心态使然。我想,邢秀玲女士,一定是从她年轻的时候,从她当记者的那一天,从她走进牧人的帐篷,走向广阔的草原深处,和那些像泥土一样淳朴而憨直的牧人相处,为高原的雄浑和苍茫而感动,并情不自禁地为他们而歌的那一刻,便体会到了这一点,从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吧!

  其实,人生的选择有许多种,安逸、享受、苟且、奉承,同样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了文学,就意味着选择了相对艰难而寂寞的一条路。

  邢秀玲女士常说,自己对文学创作没有过高的期望,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也正是这样一颗从容不迫、平静安稳的心,成就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业绩。尤其让我对她充满敬意的是,她对文学创作以及相关的文学活动所持有的认真态度,这是因为,她内心一直视文学为神圣的事业。

  当人们关注西部散文作家,探讨他们的精神世界时,很容易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创作的资源联系起来,总以为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那里的作家拥有了开阔的视角和高原般博大的精气魂魄。但实际上,西部作家的内心同样脆弱,也或许更加敏感,特别是西部的女性作家。

  邢秀玲女士出生和生活过的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并有着移民色彩的地方。文化的多元性,使这里的文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漂泊感,一种寻根追梦的意识,当这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受到外界的吸引时,很容易走向他们认为视野更加开阔的地方。但有很多人,在走出去以后,却失去了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 邢秀玲女士是幸运的,通过她的《向往南方》、《故乡的风》、《高原女友》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她深埋于心底一直试图离开故乡的冲动,虽然使她毅然踏上了异乡的土地。可是,在缺乏文化氛围,与故乡风情相差甚远的沿海开发区,她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也写不出像样的一篇文章。随后她又继续寻觅,最终在丈夫的故乡重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恬静,拽住了理想的缆绳。

  让她踏踏实实生活下去的,依旧是文学,是了不断的故乡情,是亲情的温暖、丈夫的理解。这些使她得以安静下来,回想青海的时光,青海的亲人,青海的风雪……

  很多作家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当你离开让你刻骨铭心的故乡,跟它产生了距离以后,你有可能写出有关它的更好的作品,我想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

  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人们形成了如同生长在这个环境里的植物一样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也使得青海的文学创作更具有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对人本身的关爱意识。走出青海的邢秀玲同样如此,评论家郭茂全说:“邢秀玲是高原的女儿,不论她走向哪里,苍茫的高原始终是她生命的底色。”

  邢秀玲作品中表现的对象多为高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及她记忆深处的那些美丽的女性、难忘的朋友、慈爱的亲人。而对这些凡人小事的描述,恰恰表现出一个作家以小见大的向度与气质。更重要的是,她所秉承的高原人的豁达和善良,高原人的大气和豪爽,使她在潜心创作的同时,还时刻不忘用她的柔软情怀扶持和关爱她身边的每一位文学创作者,从而连接起了许多散文作家的心。这一点,同她在《青海日报》做副刊编辑时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但是,无论她站在哪里的土地上,割舍不下的仍然是给了她最初的创作激情与动力的连绵不绝的故乡情。

  《如诗如梦的千野草场》是她2012年创作的作品。面对重庆最美的草地之一千野草场,邢秀玲感慨万千。让她频频回首、深情凝望,勾起她浓浓情愫的,依然是青海湖畔野花的幽香,辽阔的原野上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和牧羊女悠扬的情歌。这一切,不知有多少次出现在她的梦中,并且一直牵引着她,不停地创作,不停地上路……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