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3日07:44 来源:解放日报
周振波代表。
张春海 摄
本报特派记者 王海燕
“来北京之前,我就专门和村里老乡交流过,很多人在建筑工地打工,因为怕遭老板报复,对拖欠的工资不敢要。”在小组审议现场,新当选的农民工代表周振波替农民工兄弟 “代言”:对农民工讨薪案件,法院审理判决之后,隔段时间作个回访,看看执行效果如何,这会让老板有所顾忌,不敢再欠薪。同在一组的上海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代表当即表示,“你的建议很好。”
36岁的周振波中等个头,身板结实,是一位来自河北省广平县的农民工。他说话嗓门大,讲到兴奋处,忍不住会拍下桌子。
周振波初中毕业后参军,退伍后,他于2004年来到上海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打工。9年来,周振波几乎没请过假,他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仅变压器烘干一项技术革新,就每年为公司节省20多万元。
“当代表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使命和责任。”这次当选人大代表,周振波坦言压力很大,这几天吃不香、睡不着,眼里总布着血丝。“夜里想到什么,就爬起来添写补充建议,一个晚上爬起来好几次,脑子一直想着事。”来前,他对提交建议还没什么概念,参加议案签署活动后,心里有点数了,向新闻联络员一口气要了5份书面意见填写表。比如农民工的无序流动,加重了就业成本负担,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他建议建立用工供求信息平台,为农民工提供无偿服务。
周振波还几次三番跑到老代表那里 “取经”。“5年后履职盘点时,面对大家‘这五年到底为身后2.5亿农民工做了些什么’的提问,我能回答得有底气。” (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