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会议首位女发言人傅莹首次亮相,就会议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新社发 韦亮 摄
1月22日晚,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出席招待会并致辞。图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与参加新年招待会的日本驻华记者交流。刘震 摄
从人大代表到政协委员,从新闻发言人到省部级官员……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女性官员在工作中表现突出,频频受到民众和媒体的广泛赞誉。女性参政议政渐成中国政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月4日,刚满60岁的傅莹正式亮相全国人大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她是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制度以来的第七位发言人,但媒体更愿意将她描述为人大会议的第一位女发言人。
多年来,尽管中央不断提出加强女性参政议政,但在中国,从政的女性仍处于稀缺状态。如今,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全国人大代表中,女性代表数量不断增加,但就占13亿人“半边天”的中国女性而言,整体参政议政的空间仍待增加。
参政现状:数量缓增 未来仍有空间
作为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女性参政”早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女人以柔见长,相对于政坛上刚气十足的男政治家,女性关爱和亲和的特质能让她在参政议政时获得更多资本。”一位妇联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曾反复强调女性参政的优势。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起,全国人大女性代表的比例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在1977年达到21%。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女代表有699名,占代表总数的23.4%;比十一届增加了62人,提高了2.07个百分点。
尽管女性代表比例不断增加,女性参政的优势也逐渐凸显,但有报告显示,1997年至2011年间,中国女性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比例,与其他国家女性在议会中的位置相比,还是有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世界各国议会中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中国则提高不大。
对此,有分析称,中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是造成女性参政比例较低的原因,在现实中,“女强人”角色受到男权主义社会的本能排斥,而一些中国官场亚文化,如喝酒等,也使女性很难融入。
政坛表现:刚柔相济 “适当时候”能加分
近些年,傅莹、华春莹、范丽青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同样也被境内外舆论认为是中国女性参政的优秀代表,并获得广泛好评。
傅莹,是新中国首位少数民族蒙古族女副外长,也是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在媒体眼中,一头花白头发,从不染发。说话时喜欢打比喻,讲事实,娓娓而谈,没有官腔。在出任驻英大使期间,为扭转不利的舆论氛围,化解外界对中国的错误解读,傅莹四处奔走,并亲自在英刊撰文,成功实施危机公关。
今年两会,傅莹也迎来一个新角色——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她在人大的“首秀”赢得了广泛赞誉。有评价称,身为第一个人大女发言人,傅莹声音柔软、娓娓诉说宛如话家常,连拨个头发,四面八方的快门声宛如暴雨来袭。还有媒体认为,傅莹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中国,她前所未有的坦率及富有人情味超越了外界对中国政治官员原本刻板生硬的想象。
2007年11月14日,作为首位国台办女发言人,范丽青一登场,便吸引台湾媒体的目光。范丽青在转到国台办任职之前,长期从事对台新闻报道。在媒体眼中,范丽青言谈风趣幽默,不但新闻报道经验丰富,对于台湾局势也相当了解。
有台媒曾点评称,这位新闻官正借由流利的闽南语和女性特质,以温和柔性的形象,拉近与台湾媒体、民众的距离。
华春莹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的第27位发言人、也是第5位女发言人。她是70后,但已从事外交工作20年,有着丰富外交经验和良好沟通能力。
2012年11月19日,新任发言人华春莹首次主持例行记者会。境外记者们没有“怜香惜玉”,抛出了一个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问题,华春莹机敏自如、开放坦诚、不避难点的现场表现获得了外界的首肯。
在中国主权和国家利益受到挑衅和侵犯时,这几位发言人都表现出了女性少有的强硬,给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认为,在中国国家实力不断提升、外交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女性发言人的存在往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带来刚柔相济的效果,在国际上给中国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