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在异国他乡,世界为我感动

2013年03月07日07:05    来源:广西日报

  图为维和队员与联合国武装巡逻装甲小队成员开着装甲车进行24小时巡逻。(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蒋予昕

  他们是广西公安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赴外维和警队——2012年10月,来自广西公安战线的13位精英,通过联合国甄选获准建队,代表中国警察在南苏丹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

  2月27日,记者在南宁见到了回国休假的维和警队队长文龙,听他讲述在南苏丹的维和故事。

  1 危难时紧急联动救同胞

  刚到任务区,13名队员就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州,主要对当地警察进行培训,开展监督执法,协同警务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被派驻到湖泊州伦拜克地区的石磊、靳平、陈煌明,很快就掌握了该地区中资机构分布情况,制定了安全局势通报制度。

  1月15日,距援建医院工地仅3公里的区域连续发生多起当地部落争斗。石磊获知前日工地我同胞曾遭不明人士持枪威胁,立即向在首都朱巴的队长文龙作了汇报。果不其然,18日清晨,石磊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援建公司的老总汇报:“工地四周响起密集的枪声,当地雇员全部逃回家,电话联系不上……”

  原来,当天7时30分左右,一群暴徒从援建医院向市中心进行报复性攻击。9时许,石磊终于与一名员工取得联系,得知26名同胞暂时安全,目前躲在工地生活区的集装箱板房内。

  由于工地外枪战十分激烈,有约50名当地平民涌入工地避难,这有可能导致暴徒向当地人进攻时影响到中国同胞的安全。经过中国大使馆和公安部维和警察工作组的努力协调,石磊随联合国武装巡逻装甲小队车队出发。12时30分许,车队抵达工地后绕外围巡逻。布置好警戒后,石磊和其他维和人员冒险下车进入工地,见到26名被困同胞没有伤亡和财产损失,石磊这才松了一口气。

  可是当天18时30分,驻瓦乌的中资公司符经理打来电话称:今早一名中国员工押车途经伦拜克前往瓦乌,车上还有一名当地司机和5名肯尼亚的搬运工,按照平时习惯此时应该抵达伦拜克。然而半小时前拨通电话,发现接电话的竟是一名当地陌生人!公司分析,员工很有可能被劫持!

  文龙指令石磊立即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要求查找失踪车辆和人员。19时15分,在距伦拜克约20公里的检查站发现失踪车辆,中方人员和司机之前被拉下车殴打,手机及现金被抢走,现已被解救护送返回伦拜克。20时30分,得知被劫持同胞已安全抵达时,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2 在动乱中播撒友谊和温暖

  对13名广西维和警察来说,出国维和不仅仅是一次人生的历练,更是代表国家,展示广西警察形象。

  战火硝烟下的南苏丹,社会动荡、冲突不断,在那里生活的人民有家难归。陈煌明所任职的伦拜克地区由于长年战乱,发展几乎停滞,没有水泥路,没有3层以上的楼房。他笑言:“每次开车出去巡逻,回到营地大门才能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今天平安无事。’”

  维和队员们在南苏丹积极熟悉辖区社会、治安、民生、风俗情况,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充电”学习当地法律法规及执法程序。马晓库在开展协同警务中,发现当地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超期拘留、任意拘留、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现象,当地警局与检察院的沟通、协调、合作也非常欠缺。对此,他向当地警局提出建议:当地检察官每周都到各派出所合作办公,使超期拘留、任意拘留的情况大为减少,无证拘留、延时拘留现象减少了两成。

  刘圣皇在西赤道州延比奥县联合国警局指导当地警察执法办案。他凭借过硬的警务技能,精心准备了一套包括上铐、捆绑、徒手控制、攻防技术在内的“中国功夫”培训课程,受到了当地同行热烈欢迎。部分队员还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成功竞争到维和警察部门领导岗位。

  3 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异国他乡,维和队员们在工作中要时刻面对生死的考验,在生活上需忍受酷热、疾病以及浓烈的思乡之情。

  南苏丹很多地区只有一条主路,路上布满了大坑和减速带。路旁有一些小杂货铺,出售的商品种类很少,质量低劣却价格高昂。旱季干燥少雨,漫天灰尘,白天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夜间温度骤降。但最大的安全威胁还来自疟疾、黑热病等疾病肆虐,对队员们的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当忙碌紧张的白天过去,带着一身疲惫躺在床上,思乡的情绪总会涌上心头。“尽量不去想,但是控制不了,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失眠。”队员在紧张工作之余,日记中记录着维和故事也有生活点滴。

  “……阳光抚摸着神圣的蓝盔,五星红旗飘扬在心中。中国警察,无上光荣,在异国在他乡世界为我感动……”这首专为维和队员创作的《自豪吧,中国蓝盔》,已反复唱了许多遍,可只有这时,大家才真正感同身受品出了其中滋味。

(来源:广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