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5日07:40 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4月7日解放日报第1版刊登顾泉雄事迹
本报记者 沈轶伦
一
人生总有遗憾。手捧心脏状况诊断书,顾泉雄不得不暂停脚步。
自2002年开始,这个退休的摄影师和老伴走上免费放映电影之路,自掏腰包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精神养料。全国的省区市都快跑遍了,去年进藏的计划都列好了,可临行前,却被医生拦下。78岁的顾泉雄掉下了眼泪。
“脚步暂停,但思想的传递不能停,我要关心下一代直到生命终止”。回家休养的顾泉雄并没有停下来。社区支持他开设“顾泉雄DV摄影志愿者工作室”,大学邀请他给学生们做演讲。整个春节他伏案写了足足22页 “给青年人的信”——标题是 《你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这句雷锋名言,让老顾不敢懈怠。
虽已须发皆白,但他依旧发愿:“即便已经走入人生的冬季,还可以成为春花的养料。”
二
每天清晨起床,顾泉雄会拉着老伴跑步20分钟。晴天在小区,雨天在楼道。
老顾锻炼身体,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为了以身作则。在他准备的“给青年人的信”中,顾泉雄花费大篇幅提醒青年锻炼身体。“现在很多学生连长跑都不能坚持,将来怎么为国家做贡献?怎么为人民服务?”
学生们熬夜上网弄坏身体,上课玩手机下课刷微博,长大后不能为父母分忧反而“啃老”,这些老顾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定得有人提醒他们”。
过去十年放映路上,他已向全国93所大学、71所中小学的孩子们,倾吐一个过来人的箴言。如今停顿下来,老顾将自己一生经历集结成册,自费出版《夕阳心声:一个跨世纪文化老人对当代中小学生的期盼》。书中自序里,他写下:期盼当代中小学生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这样的拳拳之心,不一定每个人都理解”,老顾的老伴有些抱屈。“我们带着书送给学生们,有的看也不看,有的看了就说‘你们有钱啊才可以出书’”。
可有的种子,毕竟从中汲取到了营养。今年过年期间,顾泉雄的手机没有停过。无数条拜年短信,许多来自曾听过他报告的孩子。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顾爷爷,我曾经听过您的讲座,看过您的书,记住了明辨是非的道理。如今我工作了,身边并非没有诱惑,但是‘不该拿的钱不拿’您说过的话我一直没有忘记。”
老顾很坦然:“如果是雷锋在做这些事,他一定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一定会想,只要能多帮助一朵花开,就能多一丝春天的气息。”
三
以雷锋为楷模的人,彼此也有天然的吸引力。就像顾泉雄和杨怀远,是有着40多年友谊的好友。两家人每年2月都要见面,碰头聊天的内容就是“今年如何学雷锋”。
几年前,一次两个老头聊到兴起错过饭点儿,两家人就去杨怀远家附近的小餐馆吃饭。服务员远远看见杨怀远,就问顾泉雄:“坐在那里的老爷爷,不就是那个学雷锋的人吗?”
顾泉雄说“是啊”。
年轻的服务员瘪瘪嘴道:“我们可不会像他这样。我有个亲戚做好事搀扶老人,反而惹了麻烦。如果现在还有人学雷锋,只会饿死自己。”
为了这句话,顾泉雄回家长吁短叹,和老伴讨论到夜深。“我们这一辈肯定是会义无反顾学雷锋的,但年轻的一辈还能继续这样做吗?”
那年顾泉雄和老伴去美国旅游时迷了路,一位不相识的美国妇女主动帮助指路,在得知他们来自中国后,笑着说“我在向雷锋学习”。听到这个名字,老两口大为震动,而那个曾在杨怀远家楼下提出过的疑问,竟在异国他乡有了奇妙解答。
“连外国人都在学雷锋,我们祖国年轻的一辈也一定会继续发扬雷锋精神的。”顾泉雄相信,许多年轻人对雷锋精神有误解,是因为还没机会看到真善美带来的力量。“所以我会给孩子们继续讲课、放电影,让他们发掘出自己心中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力。”
不再出远门的顾泉雄,现在就近发挥着光和热。在长宁区虹桥社区的“顾泉雄DV摄影志愿者工作室”里,那盏为了给孩子们讲解电影而备课的灯又亮到了半夜。
【历史回眸】
2002年8月,顾泉雄和老伴推着九个铁皮箱第一次上路。
第一站在西北某市电影院。看到的景象让老顾揪心不已:影院里一千多个座位拆了,改成了舞厅……电影院放不了电影,他就带着片子到老人聚居的社区去放。一位观众说:“你的片子好,我们看了高兴。我们担心的是下一代,不能让他们整天看那些打打杀杀、搂搂抱抱的片子。”
在内蒙古草原四子王旗区,顾泉雄为一户十多年没看过电影的牧民放片子,孩子们兴奋得在草地上打滚;
在吉林延边,700多村民冒着绵绵细雨在广场上看电影,散场后孩子不愿离去,围着他问:“明天还放吗?”
在延安,一位老战士拉着顾泉雄的手说:您不远千里来送宝,这片土地太需要您这样的文化人了!
——摘自2012年4月7日解放日报第1版《下一站,去西藏放免费电影——退休摄影师顾泉雄和老伴龚霞娟的十年长征》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