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数据“迷雾”背后的“隐性收入”

2013年03月04日08:09    来源:重庆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王丽 刘元旭 王晓磊 刘景洋)当不少工薪阶层抱怨收入跑不赢CPI时,中国楼市、车市却持续火爆;当统计显示中国员工平均工资水平不及世界一半时,中国人却已悄然“领衔”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群体。

  “隐性收入”将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矛盾的背后是什么?新华社微博发布厅与腾讯微博发起“隐性收入大揭秘”网络调查,网民晒出来“灰色收入”、“黑色收入”让人咋舌,是它们将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

  广东省湛江市公安局车管所原所长梁志雄因涉嫌受贿,日前被移送检察机关。存在多年的驾考系统“隐性收入食物链”由此揭开。这个车管所的考官“全军覆没”——42名驾驶证主考官全部涉案,3人逃匿,其余39人合计上缴“红包”2100多万元,最多的一个上缴140多万元。

  除类似的“黑色收入”外,公款消费、奖金福利、索拿卡要等灰色收入也越来越引发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隐性收入”大量存在,导致统计数据失真,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于是,一部分人感觉收入涨幅缓慢的同时,却出现匪夷所思的一面:楼市持续火爆、股市频传神秘账户等等。

  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2012年底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群体,2012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约1/4的奢侈品,消费总额达3060亿元。

  80%的“隐性收入”被占总人口10%的阶层占有

  2010年,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主持的一项研究报告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灰色收入”达到5.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8%,而“隐性收入”达到9.3万亿元,这堪比全国财政收入。报道还认为,占10%的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比值高达65倍。

  王小鲁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隐性收入”主要有四大来源:公共资金流失、金融腐败问题、土地收益流失、垄断行业收入。在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等因素同等的条件下,不同职业背景“隐性收入”排序前三是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在具有“公权力”部门工作的居民“隐性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职业。

  根据报告,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调查显示,“隐性收入”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认为,我国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在缩小,真正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的是某些阶层“隐性收入”的增加,80%的“隐性收入”被占总人口10%的阶层占有。

  “隐性收入”与权力寻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专家提出,“隐性收入”,与权力寻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小鲁说,“通过对方方面面的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算,近几年‘隐性收入’规模还可能有所扩大。”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改善收入分配秩序列入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护、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

  王小鲁等专家认为,要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收入信息,不能只靠统计部门,更有赖于健全税收征管体系,改善商业结算方式和银行监控,堵住政府和公共资源管理的漏洞,推行阳光财政,遏制灰色收入等等一系列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

  “隐性收入”何以难除?

  “隐性收入”长期存在,难以根治,甚至花样越来越多,不是因为它们有多难发现,而很可能是因为一些管理者和监督者故意近视。

  许多违规、违纪、非法的收入和福利非但不是秘密,而是非常显眼、甚至扎眼:例如一些领导干部手腕上的昂贵名表;一些明显超标的豪华办公室、办公楼;违规建设的机关单位和国企的高档小区、别墅群;学校前堂而皇之接送孩子的公车……许多年轻人年复一年地蜂拥去竞争所谓的“热门部门”、“实权岗位”,很大程度上不正是由于他们了解这些岗位可能带来隐性收入、隐性福利吗?

  “隐性收入”在一些地方、行业、部门大行其道,而部分管理者、监督者不但假装近视,而且筑起三道围墙:一是信息的围墙,悄悄的违规,打枪的不要;二是身份的围墙,一些单位部门招聘不公,一些单位近亲录用、恩荫子弟;三是利益的围墙,少数管理者、监督者变身为受益者和共谋者,更难以下决心革除积弊。

  让“隐性收入”见见阳光,是保障公平的前提。我们不能让许多人在创造社会价值时辛勤流汗,却在分果子时只能踮起脚尖眺望。必须从制度上治好监管上的“近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加强权力监督,合理界定财税,督促信息公开,做好劳动保障,取缔非法收入。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