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种粮,越种越有味

2013年03月03日08:08    来源:福建日报

  开着四轮农用车,从富口镇到南霞乡,从南霞乡到村里,一开春,沙县种粮大户姜发灶就风风火火忙个不停。元宵节前,他已经在南霞乡流转了1500亩农田,加上原来在富口镇流转的1000亩地,今年种粮规模可以突破2500亩。

  1964年出生的姜发灶,是沙县富口镇姜后村人,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从1990年起,他外出跑运输、搞小吃,打拼多年,却节余不多。2007年,他和妻子回家种田,次年种粮达到515亩。2009年春,本报开展“记者百村百企行”,我们曾采访他的种粮事迹。他说,多年没种田了,又一下子种了这么多,在选稻种、生产进度安排上等方面有些缺乏经验,产量不是很满意。但当年他仍扩种到了700亩(见本报2009年2月7日一版《三农政策好 种粮有前途》)。

  2月20日,4年后再次来到姜后村,姜发灶的家我们已认不得。过去几年,他的生产生活有大变化。2010年,为好晒谷子,他花了6万多元,把房前占地三四百平方米的院子硬化了;2011年,为好堆放谷子,他花了8万多元,建了一个临时仓库;2012年,他拆了旧房,花5万多元建了一个停放农机具的机库。今年初,他花4万多元打了地基,计划建一座占地336平方米、高5层半的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

  近年来的种粮收入,更多地被姜发灶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上。目前,他家的农机具已从4年前的5台发展到70多台。投资70万元的集中育秧工厂即将投入使用,所育秧苗除自用外,还可为周边提供2000亩生产之需。届时,他将实现育、耕、种、防、收、储全程机械化。

  “过去用手扶拖拉机,在田里跟着跑来跑去,一天只种七八亩;现在用大型拖拉机,可以像开车一样穿着皮鞋,一天却能种40亩。”他说,“这几年农资价格,特别是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种田不搞机械化,赚不了多少钱。”去年,他种了300亩青玉米,收成时,雇了30多人,每天男工工钱130元、女工90元,最后仅人工成本就花了1万多元。

  让我们惊奇的是,姜发灶老婆过去在家帮忙晒谷子,去年却在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店。姜发灶乐呵呵地说:“晒谷子耗时耗体力,水稻一收割,就要到处找场地晒干,村里的水泥路都占了,人说我家谷子比砂子还多。去年咬咬牙,花18万元买了一台烘干机,一天烘20吨。她不用晒谷子,就去当老板了。”

  对今年怎么种,姜发灶有新想法。他说:“种有机稻,不打农药,不下化肥,田里还可以放养鸭子。”年初,他已经和一家稻米公司签订了生产2000亩有机稻的订单。对在南霞乡流转的1500亩地,他准备种一季水稻后,在田里搞泥鳅、田螺混养。“泥鳅粉干是南霞风味小吃,都流行到沙县、三明了,现在泥鳅一斤40元还买不到。”他说。

  姜发灶今年流转的土地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他说:“他们都出去做小吃了,没空种田,听说我要种都很高兴。租金也不高,洋面田每年一亩200斤干谷;山垄田,前五年免租,后五年每年一亩100-200斤干谷。但我要帮助修好道路、沟渠,保证10年后交还的是清清楚楚的农田。”

  姜发灶对种田保持持续的乐趣,还因为得到儿子的理解支持。“看我忙,同时政策越来越好,大规模种粮也有效益,老二去年回家帮我。他在外漂了好几年,这下我也放心了”。

  得知今年省里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他已报名把儿子送去培训,要把他培养成一名职业农民。他说:“今年中央说了,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我年纪大了,希望就在下一代。”

(来源:福建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