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28日05:35 来源:重庆日报
近期,本报推出了“关注独二代”成长系列报道,对如何抚养“独二代”这个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育子之道,引起社会热议。
“独二代”成长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的大事,千万不能等闲视之。“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少年意味着未来。梁启超在那篇振聋发聩的名作《少年中国说》中就发出了热切的呼唤: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独二代”是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独一代”们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独二代”就更是家长“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到嘴里怕化了”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尽其所能让孩子过得舒适,饭来能张口,衣来愿伸手,就已让长辈们心里乐开了花。正是由于万千宠爱集于“独二代”一身,幼儿园里“小朋友便后排长队等老师擦屁股”之类的“新闻”才不绝于耳。
“独二代”一方面被家长溺爱,另一方面又是当下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沉重的课业负担、没完没了的“兴趣班”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在心理上,“独二代”容易孤独、焦虑;身体上,“小眼镜”、“小胖墩”普遍。不少“独二代”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流,有些孩子自私自利,对他人漠不关心。还有一些男孩面孔皎白、举止阴柔,“娘娘腔”十足,还以为很时尚。这就难免让人担忧——这样的下一代又如何能迈过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承担起“保家卫国”、振邦兴业的重任?
因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独二代”的尚武精神。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有感于中国的积贫积弱,而慷慨陈词:“中国最需要采补的西方精华乃是尚武。”如今,培养“独二代”的尚武精神,就是要使孩子们不仅有雄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要有坚韧的性格及勇于担当的精神。
培养尚武精神,先要“野蛮其体魄”。这方面古今中外有过不少事例。古代斯巴达人从孩子七岁起,就必须离开家庭,送到少年团里进行严酷的训练,不给吃好的食品,不许吵闹和啼哭,而且不能惧怕黑暗和孤独。如今,一些国家也对孩子们进行“不近人情”的训练,比如让孩子在雪地里衣着单薄地锻炼、接受饥饿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在日本,孩子们冬天里穿着短裤上学,在日本家长看来,这点小苦都吃不了怎么可能健康成长?古人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是这个道理。反思当下,不少学校为防学生受伤,体育课上器械不敢用、百米跑等项目不敢开。与国外相比,反差何其大也。
尚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协作意识的树立。要结合“独二代”智商高情商低、但可塑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要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尊重他人、与人合作,才能克服困难。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不管不顾,注定是办不好事情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让孩子们逐步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合作共赢”,坚韧不拔地去实现奋斗目标。
对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培养尚武精神的重要内容。家长们已千方百计地为“独二代”创造了尽可能好的环境和条件,有一点难题都是家长“义不容辞”地出面摆平。孩子们一旦面对不如意的情况,肯定就会措手不及,无法应对,搞不好还会发生意外。因此,不能让孩子们太顺,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些小打击、小挫折,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独二代”的成长,确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