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巴比和他的中国奶奶

2013年02月27日05:53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朱海兵 市委报道组 王寅锋

  柏社乡胡联村,距兰溪市区约1小时车程,因为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人知。

  老人叫盛美娟,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孩子叫巴比,是一个被父母遗弃的中非混血儿。他们原本毫无关系,但不分肤色、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爱,将他们的命运牵系在一起。

  特殊的亲情

  “巴比,有叔叔来看你了。”走进年近六旬的盛美娟家,一听说是来看巴比的,她就大声招呼起来。

  “叔叔好!”一个黑皮肤的小男孩活蹦乱跳地跑出来,咧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巴,笑个不停。

  盛美娟看着巴比,眼里充满慈爱。两年的共同生活,使他们有了祖孙一样的亲情。

  “巴比很活泼,也很乖。”盛美娟说,“我儿子在义乌给巴比的父亲打过工。听儿子说,巴比的母亲从没出现过,一直是父亲带着他。2010年10月,巴比的父亲说要回国处理生意,将巴比托付给我儿子照看一段日子,可是后来就再没联系了。”

  盛美娟的儿子、儿媳都在义乌打工,还有一个在读书的孙子,再带着巴比,经济压力很大。最后,儿子盛晓阳没办法,送巴比去福利院,但对方不肯收,只好送到老家来。

  “刚见到巴比时,他才6岁,我都有点懵了。我一个农村老太婆,怎么养一个黑人孩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盛美娟笑着说,但看到巴比那双会笑的大眼睛,就试着带上了,没想到越带越有感情,村民们也很喜欢他。

  “现在他父母来带走他,我倒舍不得了。”盛美娟抚摸着巴比的头说。

  上学的烦恼

  只是,随着巴比逐渐长大,盛美娟发现,带一个没爹没娘、没国籍没户籍的孩子,会有那么多烦恼。

  “为巴比上学,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盛美娟说,巴比没上过幼儿园,如果小学也不读,长大了可怎么办?于是,她带着巴比到处求助,当地教育部门破例让巴比在柏社乡下陈中心小学读春蕾班。

  为帮巴比上学,没有固定收入的盛美娟,跑到村里的被褥厂打工,凑了1800元。

  “我年纪这么大,身体也不大好,不知道还能干多久。巴比今后的读书费用,还不知道在哪里。”盛美娟叹息着说,“总不能让巴比辍学吧。”

  所幸,很多热心人的关爱,给了盛美娟很多安慰。

  巴比的期末成绩单上,行为习惯评价是A,老师的评语这样写道:巴比同学很可爱,聪明机灵,学习棒,零用钱不乱花;自理能力顶呱呱,卫生不注意,经常要闹肚子……

  “巴比是学校的开心果。”班主任金老师说,巴比是个乖孩子,学校老师、志愿者都关心他,身上穿的衣服、盖的棉被,都是志愿者捐的。

  简陋的乡村小学,也成了巴比眼中的天堂,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在学校很开心,那里是最好玩的地方。”

  明天的希望

  “巴比现在没有户口,以后读书、工作,还有成家,不知该怎么办?”盛美娟说,现在最担心的是巴比无法落户。

  “听说巴比的父亲是个非洲人,还是一个博士。他平时很和善,不知为什么抛下儿子不管。”盛晓阳曾给巴比父亲发了十几封邮件,但一直没有回复,电话更是打不通。

  他曾带着巴比去咨询如何落户,但得知要落实户口,得找到亲生父母,由他们决定巴比加入哪国国籍,肯不肯放弃巴比的监护权。如果找不到父母,证明巴比是被遗弃的,才能通过收养落实户籍。

  盛晓阳手中只有一张巴比父亲的照片和名片,仅凭这两样东西,显然无法核查相关信息。同时,因为无法确认巴比母亲的中国公民身份,要解决巴比的国籍、户籍问题,也需要搜集可靠的证据。

  “我和儿子都希望能给巴比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儿子现在还在想办法寻找巴比的父母。”盛美娟无奈地说:“要是真能给巴比落个户口,有好心人收养他,我也愿意。”

  随后,盛美娟又纠结了:“如果巴比不愿意被收养,我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