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天水: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

2013年02月23日06:04    来源:甘肃日报

  本报记者 赵建卿

  2012年1月初,在大地湾史前遗址边,一座整体展现史前文化深刻内涵,再现史前人文风貌的“甘肃大地湾博物馆”建成向公众免费开放。

  坐落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部60公里的甘肃大地湾博物馆,以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向世人直观形象地展示着大地湾史前的灿烂文明。

  而这,也正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天水市,以华夏文明为基调,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天水独特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系,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注入了动力。

  近年来,天水市立足于文物的保护传承,对伏羲庙、胡氏民居、大象山、大地湾遗址等众多的文保单位进行了恢复性维修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利用和展示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积极发掘地域文化特色,着力谋划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伏羲文化品牌已成为天水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天水市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精心创排了《一画开天》《伏羲颂》《麦积圣歌》《邓宝珊将军》等一批优秀剧目及《麦积山的呼唤》等优秀影视剧,先后获得国家和省上的各类大奖,文化艺术事业保持了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天水市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狠抓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落实,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规划实施,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娱演艺、会展广告、动漫游戏、现代传媒、出版发行、教育培训等八大类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天水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机构347家,从业人员近万人;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57亿元,增速51.49%,完成投资额19.36亿元。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还没有新的突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不仅意味着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设进入了这一总体布局,而且为天水文化腾飞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说,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突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结合、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对天水发展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马世忠说,天水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一定要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实践中发挥好排头兵作用,努力实现更大作为。一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上下功夫。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和县区民俗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建设;更加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对伏羲庙、伏羲城、南北宅子、天水西关等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区的维修保护,抓好伏羲文化发祥地三阳川和秦安陇城镇、武山滩歌镇、麦积街亭古镇等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更加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推动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丝绸之路整体申遗。二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上求突破。全面搞好项目规划,争取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规划盘子。规划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抓好中华始祖文化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清水轩辕文化产业园、张家川回乡风情园、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甘谷大象山文化主题公园、武山宁远文化生态园等文化园区建设,新建一批文化基地,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100个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性产业。三要在文化服务的普惠共享上见实效。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羲皇故里”大型园林、天水大剧院、邵力子捐书陈列馆、民俗博物馆、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体现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同时抓好市级文化馆、图书馆新建和县区级改扩建达标工程,推进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