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黄桷坪 衰落还是崛起?

2013年02月22日05:58    来源:重庆日报

▲四川美术学院搬迁以后,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冷清了不少。

▲2月7日,501艺术基地大门紧闭,墙上残留着过去展出的海报。

▲黄桷坪冷清的艺术品展厅。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开街时,市民在冒雨拍照留念。

2月7日,501艺术基地内,艺术家工作室全部闭门无人。

▲2月7日,黄桷坪艺术区内无人问津的画廊。

  核心提示

  2005年起,位于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院陆续搬往虎溪新校区,到2011年,老校区全部搬迁完毕。

  诚如此前许多人担心的那样,随着“母体”的撤离,以川美为核心的黄桷坪艺术生态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黄漂流失了一半,艺术空间日渐萎缩,政府着力打造的艺术园区离人们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

  黄桷坪,还能再重新崛起吗?

  501艺术基地的线条仍然兀自坚硬,涂鸦墙上的大怪物继续张着大嘴巴,远处电厂的两根大烟囱一如既往地冒着青烟……

  这是2013年初的黄桷坪。但不止一位黄漂艺术家说:“有些东西似乎还和以前一样,有些东西却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究竟是哪些东西在悄然改变呢?

  艺术家工作室关门闭户

  黄漂已“漂”走了一半

  1月25日,晴。上海人杨宁抱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黄桷坪。

  “黄桷坪艺术区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前就有朋友对我说,‘没到过凡尔赛,不算到过巴黎;没到过黄桷坪,不算来过重庆’。”

  然而,在黄桷坪艺术园区看到的一切却让杨宁感到很失望,“离我心中的黄桷坪差好远”——

  除了“梯坎豆花”和“胡蹄花”,老川美门外的涂鸦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艺术专业考前辅导班”;涂鸦街上,许多所谓的“画廊”,其实只是画框制作、颜料销售的材料店;名头很响的“重庆当代艺术品交易中心”内,冷冷清清,不见一个顾客;著名的501艺术基地里,艺术家工作室关门闭户……

  杨宁看到的,只是黄桷坪的“体表”。而更深层的变化,或许只有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人才能感受到。

  去年下半年,在黄桷坪驻留了整整7年的青年艺术家周思维最终决定:把工作室迁到北京。

  2005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的他,和大多数黄漂一样,曾经迷恋于黄桷坪的“味道”——

  交通茶馆里,老师、学生和黄漂们不分“尊卑”,唾沫横飞地讨论着后现代;艺术空间里,前卫的展览一场接着一场;校园里,棒棒也能不时与罗中立、叶永青等艺术名家“邂逅”;每年毕业,总有一群热血青年加入到黄漂的队伍中来……

  然而,这样的记忆定格在川美搬迁以前。如今,“这种特别的艺术味道,已经消失了。”周思维说。

  李勇,这位最早留在黄桷坪的艺术家,也时常坐在自己空荡荡的工作室里回忆2008年以前黄桷坪的“盛况”:工作室大门敞开着,不时有人钻进来,看看画,聊聊艺术。如今,工作室冷冷清清的,“有时走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计划办个画展,还得想想,有人拍巴巴掌吗?”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之前,在黄桷坪驻留的黄漂约有2000多人。如今,这个数据已经锐减了一半。

  相对于黄漂的流失,艺术空间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H2空间已经消亡;11间已经搬离;102、坦克库也少有活动……

  黄桷坪,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母体”搬离、市场冷清、平台搭建欠缺

  黄桷坪艺术区日渐落寞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黄桷坪日渐落寞?专家分析,原因有三。

  首先,“母体”搬离带来“致命伤”。

  “黄桷坪受川美影响太大,其他城市的艺术区都独立于学院而存在,有一种自发性,和社会的变化同步。但黄桷坪和四川美院的关系太密切了。”著名美术批评家王林认为,过度依赖的结果是,“昔日最大的优势,成了黄桷坪今日的致命伤。”

  周思维对记者说,川美搬迁以后,黄桷坪的“资源”越来越少了,活动少了,展览少了,“学校不在这里了,好像一切都不一样了。”

  “川美大本营所带来的软性资源,无疑是黄漂们最看中的。”艺术家闫彦表示,四川美院在国内美术圈的重要地位,让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色艺术家来到这里。于是,德国画家小杨来了,法国艺术家凌涛和文森·漆也来了……艺术家、展览、艺术交流对于一个艺术区而言,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川美搬离,才会令黄桷坪如此伤筋动骨。

  其次,受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冷清的影响。

  2008年之前,艺术市场的膨胀让人们对黄桷坪寄予了太大的希望。那几年,时常有藏家提着一箱子的现金到黄漂的工作室里收画,大量的艺术家工作室、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从这里冒了出来。2006年、2007年这两年,艺术市场更是呈现井喷。大量的艺术淘金者涌进黄桷坪,大家发现:原来艺术那么能挣钱。

  2008年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市场温度骤减。“这使得遭遇了‘母体’搬离重挫的黄桷坪雪上加霜,给这个还差1度就沸腾的艺术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独立映像艺术空间学术主持傅文俊表示。

  第三,黄桷坪艺术园区的平台搭建有欠缺。

  在川美影视动画学院副院长周宗凯看来,有关部门对黄桷坪艺术区的产业布局忽略了对个体创意孵化的扶持,这令园区发展滞后。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黄桷坪艺术区内艺术家工作室的房租已从过去的每平方米7元钱涨到了如今的每平方米18元,但政府对工作室的房租补贴在实行了四五年之后,到2012年时还仅是4元钱。并且,艺术家申请补贴的手续冗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11年的艺术家房租补贴,还没有到艺术家们的手中。

  在今年年初,九龙坡区文广新局专门针对黄桷坪存在问题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目前黄桷坪的平台搭建还有欠缺。

  拯救黄桷坪

  政府应重新筑巢引凤

  黄桷坪还有机会崛起吗?

  采访中,大多数学者、专家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独立映像学术主持傅文俊看来,黄桷坪有老川美在此积累下的人气,“即使川美搬离,这个人气短期内不会消失,仍然是最宝贵的资源。”

  “如果能借着此前黄桷坪积累的人气,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黄桷坪也是有希望再创辉煌的。”周宗凯表示。

  怎样拯救黄桷坪?

  周宗凯认为,“要以文化来拉动产业,就像798那样,商业品牌的入驻是因为这里最初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一批艺术家,带动了旅游经济,随之拉动了相关的产业。”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视人气的聚集,扶持艺术家的创作,要先“造血”。

  “政府的扶持不能只停留在房租的补贴上,应对留在黄桷坪的优秀艺术家进行扶持,定期为他们举办展览,形成品牌。这是对艺术家最实在的,也是最有远见的扶持。”周宗凯称,这样做了之后,黄桷坪会因为展览的增多而增加艺术氛围,也会因为培养出品牌艺术家而增加它的吸引力。

  傅文俊表示,川美走了,但是川美的影响力还在。我们应该重新筑巢引凤,把后续的力量接上。“把那些想走的人留下来,把那些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机构吸引过来。”

  如果说过去那个“巢”是川美,那么,现在这个“巢”应该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艺术之都杜塞尔多夫市是怎样做的。

  青年艺术家王俊刚刚才从杜塞尔多夫市回到重庆,因为在艺术上的表现突出,他受邀参与当地的一个艺术项目。

  王俊告诉记者,在杜塞尔多夫,好几个艺术片区产权都归属当地政府。通过艺术委员会的审批,这些艺术区会以很低廉的价格提供给优秀的艺术家终身使用。

  最重要的是,当地文化局会对优秀的艺术家进行扶持,不定期推出他们的个展,推荐他们到各地参加高规格的展览。

  该市的艺术区内画廊、设计工作室、技术机构等形态也一应俱全。艺术区也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杜塞尔多夫的做法并不是个案。在国外,很多艺术区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扶持当地艺术的发展。

  “‘人’才是一个艺术区是否存活最重要的元素。”周宗凯说,政府不妨转变思路,筑巢引凤,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留住艺术家。人带活了社区,相关产业链也就随之形成了。

  艺术批评家王小箭表示,艺术生态最重要的是森林,“在艺术区,森林指的就是艺术家、艺术空间,森林繁茂了,商业自然就来了。”

  支招

  黄桷坪该怎么办?

  傅文俊(独立映像学术主持):

  建类似罗马广场的文化艺术广场

  和北京的798艺术区比起来,重庆的黄桷坪显得太杂乱,缺乏艺术氛围,艺术与本地大众之间,也相离太远。建议推倒老川美大门的院墙,利用影视动漫教学楼外的广场,一直通达重庆美术馆,建类似于罗马广场的文化艺术广场。一是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让市民大众能最近距离接触到艺术。

  鲍栋(批评家,策展人):

  应形成相对自足的艺术生态

  艺术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无论是艺术的存活,还是发展、繁荣,都需要一个良性支撑。希望在今后发展中,可通过举办日常展览、建立更多艺术机构等方式,将艺术节的氛围、作用日常化,使黄桷坪能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艺术生态。

  王春辰(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及策划人):

  少些商业气息

  当代艺术就是与理想有关。艺术不等同于文化产业,其创作并不是以赢利或者打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希望相关部门能多给予黄桷坪帮助,少把它转换为商业模式,保护好这里的艺术生态。

  陈默(艺术批评家):

  川美虽走,艺术凝聚力还在

  寂寞、萧条,是一个必经过程,对此不可急功近利。川美虽然离开了,但它为黄桷坪带来的艺术凝聚力仍然存在,仍有艺术家在这里追求梦想。而川美的毕业生,或许也会回到这里建立工作室,这些艺术家便是黄桷坪存在的理由。

  记者手记

  政府应成为 艺术区的 “保驾护航”者

  兰世秋

  纵观国内发展成熟的艺术区,大都经历了从自发松散的“艺术群落”到具有一定品牌活力的“艺术区”,再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而在这其中,政府介入艺术区的规划和管理,往往是目前国内艺术区发展成熟的主要模式。

  那么,政府究竟应该在艺术区的发展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北京著名的艺术区、如今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98用它10年的发展告诉我们,在艺术区的成长中,政府应该成为一个“保驾护航”者。

  有一件小事为例:2004年3月,798第一届大山子艺术节举办之前,物业方冻结了租赁计划,关闭了所有的展览会现场。艺术节开始的头一天夜里,北京市朝阳区区委约见798物业管理公司,要求其配合艺术节举行,但物业方态度消极。开展当天清晨,朝阳区委大批工作人员及保安人员进驻798,完全接管了当天物业方的所有职能,使得艺术节顺利举行。

  政府所起的引导、辅助作用,对于一个艺术区能否顺利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06年,北京市出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可以说,没有北京市政府的“保驾护航”,也就不会有今天的798。

  这个“保驾护航”者应该具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仅有激情和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营造宽松的环境吸引艺术家到来,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艺术的发展。

  在另一个艺术区聚集且发展成熟的城市——成都,当地政府就是这样做的。

  早在2003年时,如今国内著名的艺术区——成都蓝顶当代艺术基地,还只是由周春芽、郭伟、赵能智和杨冕四位艺术家在成都机场路旁租用的闲置厂房。

  2007年,成都市政府为了留住艺术家,并将分散在外的川籍艺术家吸引回来,牵头将蓝顶艺术区向东迁移至距离市区十公里的国家4A级风景区三圣花乡处。

  在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内,一部分是艺术家工作室,国家批地,由艺术家自己盖房子,交点地租;一部分是产权式工作室,艺术家按面积买断50年产权,不用再交地租。

  在蓝顶的成长中,成都市政府退至幕后,只是提供了比较好的政策,只搭台,不指挥。

  798和蓝顶的个案,或许能给正在经历发展之痛的黄桷坪以启发。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熊明、郑宇摄)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