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资本下乡”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2013年02月19日04:02    来源:重庆日报

  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农业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部分企业入农出现了“非粮化”、跑马圈地等倾向。而城镇化则被部分地方政府简化成拆迁征地,损害农民利益。(2月16日《华商报》)

  “没啥也别没钱”,对于农业而言,这同样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事实上,城乡之间之所以存在巨大差距,是缘于乡村的贫瘠,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过低。导致这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都“很差钱”。

  既然如此,资本下乡,对于“差钱”的三农而言,的确堪称“久旱逢甘露”。不难设想,农业要想获得更多生机与发展机会,乡村要想免于凋敝,农民要想不出远门就拥有安适富足的生活,都需要在乡村基础设施,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人才资源的发展上有大手笔的投入。而这一切,如果全部依赖政策性拨款,难免力有不逮,甚至未必现实。这个时候,引入并发挥资本的力量,未尝不是求解三农问题的一条合理路径。

  因此,无论是出于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客观需求,还是贴近市场,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资本下乡”都有其积极意义。而现实中,资本也的确有着“下乡”的动力,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产业,其未来的利润空间与发展想象力,也已让各方资本“闻腥”而来。资本下乡,看来还真是两情相愿、一拍即合的好事儿。

  不过,资本的逐利属性,注定了“资本下乡”难免会成为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固然不能不尊重市场逻辑,但是,各地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东西部乡村之间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不是所有地区的农村都适合通过“资本下乡”,实现大农场化式的产业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假如无视中国农业格局的客观多样性,以及乡村农民自身的选择与未来利益,“资本下乡”会否最终只是对乡村的跑马圈地,会否成为对村民利益的侵夺,这绝非杞人忧天。这一点,从当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许多只挂牌子不搞合作的“空壳合作社”、企业入农出现了“非粮化”、跑马圈地等倾向,其实,已可略见一斑。

  因此,“资本”必须戴着镣铐跳舞,“资本下乡”同样不能例外。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下乡,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不同地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农民的自主与优先经营权这一前提与基础之上。换言之,下乡的资本必须甘当“配角”,为农业经营与农村发展的“主角”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只能在这一前提下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唯有遵循了这一原则,“资本下乡”才不会剑走偏锋,适得其反。

  (作者系江苏南京医生)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