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大小事儿我们村民说了算

2013年02月18日10:25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近日,记者来到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

  “这些年,村里的大小事儿我们村民说了算,土地流转、安装自来水、挖渠修路这些事儿,都是大伙儿一起商议的。村党支部事事为村民着想,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像我家,以前就是种地,30亩地1年忙下来最多也就能赚3万元。现在,除了每年土地流转的2万多元收入外,我家还搞起了养殖,养了六七十只羊。前年起步,去年本钱已经赚回来了,今年就开始见效益了。”谈起村党支部,永联村村民郭玉森赞不绝口。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我们永联村党支部共93名党员,下设7个党小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五好’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争创活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了村支部的凝聚力。为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我们村党支部在充分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基础上,在全村推行‘五议两负责’民主决策管理机制。”永联村支书高文龙说。他说的“五议两负责”是指村党支部提议年度工作计划,交村里党员议事会、村民议政会商议,同意后交由党员大会复议,复议后再由村民进行和议,形成共识后在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后由村委会负责实施,并负责报告实施结果。

  “五议两负责”让村民对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党支部在群众中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村党支部的每一项决定都集中民意,都能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近4年来,该村民主表决通过修路、安装自来水等公益事项6项,群众筹资77万元,完成通村油路7.45公里,硬化道路7公里,农田配套2万亩,完成了全村的自来水安装,集中建成16户现代化农民新居。

  “村党支部工作做得好,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比如,2010年,村里决定搞农田基本建设。吕根锁家的6亩多地处在农田开发的规划渠路上,他的出工任务也被分在自家的地块儿。正因为他参与了农田开发工程的议定,施工时带头一锹一锹在自家的地里将绿油油的青苗铲掉挖渠修路。”高文龙说。

  为顺畅服务渠道,该村党支部还在村里专门设立邮政服务代办点和三级联动、六方联调调解室,为村民提供服务,调解处理邻里矛盾、家庭纠纷,真正地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抓党建促发展,该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呈现出村兴、民富、人和的崭新面貌。

  沙子跑不动了

  □本报记者 刘 江

  近日,记者来到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苏木。茫茫的大雪原上,长满了披翠挂白的樟子松。

  “雪下面都是流动沙地,现在种上了小叶锦鸡儿等灌草,沙子跑不动了。”该旗林业局副局长刘利民风趣地说。他告诉我们,这片流动沙地的外围被16.5万株、总面积达3000亩的樟子松苗所环抱,依靠机械沙障和生物沙障相结合,这里全部实现围栏封育。

  该旗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牧业旗,草原面积152.14万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87%。但沙地同样也不少。根据2009年国家第四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该旗沙化土地面积达357.26万亩,占全旗土地面积的13.3%。有人写了一首《治沙吟》“草如翁发溪如泪,城比墓巢畜比骨”来形容当时的沙化危害。

  为了防沙治沙,该旗实施“生态立旗”战略,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坚持科学治沙,逐步形成生态屏障。近4年,该旗累计投入1.8亿资金,治理沙地142.7万亩。

  治沙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封沙育林育草项目,该旗在沙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呼和诺尔镇140户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进行妥善安置,将原牧民生产活动的沙化区全面围封,避免二次破坏。

  “搬迁出来前,好多户的房子都被埋了。现在旗里给我们安置了新房,对奶牛进行圈养。日子好过了,沙地也变样了。”呼和诺尔镇哈日干图嘎查牧民王全说。

  从2004年到2009年,该旗的流动沙地减少9.7万亩。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500万亩草场得到有效庇护,林草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该旗农牧业局局长斯琴毕力格说,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以来,累计完成草畜平衡1626万亩,禁牧507万亩,围封草原1077万亩。项目实施前,部分草场超载过牧,放牧场和打草场均不同程度退化,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实施后,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60%,可食产草量亩产提高18公斤左右。

  据初步测算,围封后草原牧草产量增产2.94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达2亿元。

  “维护生态安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今后我们要增加防沙治沙的科技含量,力争在‘十二五’末彻底消除土地沙化危害,早日实现山川秀美的总目标。”斯琴毕力格说。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