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2013年02月18日03:22    来源:重庆日报

手机 无法自拔 漫画/黄小川

  睡觉前和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丢了手机如同丢了魂、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这是很多人的“共鸣”,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很普通的现象,殊不知,会慢慢让人上瘾。

  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似乎所有人都患上了同一种病:手机依赖症。因为平均每6.5分钟,我们就会看一眼手机,普通人每天看150次。

  子女都埋头玩手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目前网络最红火的一句话,也是62岁陈广利的心声。

  陈广利家住加州花园,15日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他把女儿一家三口和侄儿都叫到家里,打算好好吃一顿,聊聊天。

  从下午3点多来了之后,女儿就忙着打电话,女婿一直埋头在手机上看小说,4岁的外孙就抱着IPAD玩游戏,侄儿不停地刷微博,老伴在厨房忙做菜,陈广利只好在客厅发呆。一下午,只有电视发出的声音。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陈广利想,吃饭总能说说话,热闹热闹了。可孩子们一边吃饭,眼睛还是不离手机,陈广利说了好几句话,才有人应一声。

  “我吃饱了!”“砰”地一声,陈广利生气了,将碗一放,摔门而去。

  “不晓得手机有啥子好看的,全部都抱起耍。”这让陈广利很不理解,就不能陪老人多说会话吗?

  花80多元打车取手机

  手机离开身,这一天就没法过了。在随机采访中,家住南岸区融侨云满庭的张雯雯就是其中一人。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因为忘记带手机,她专门从汽博打车回家取手机。

  张雯雯说,16日那天,等她到单位时,她发现手机忘记带了。“整个上午,我做任何事情都感觉心不在焉,总觉得身边少了什么东西。上午下班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决定打车回家取手机。”

  张雯雯的单位在汽博中心,坐公交车时间来不及,她只好打车,往返共用了80多元。

  拿到手机,张雯雯发现,手机上除了她自己拨打的3个电话外,并没有其他任何来电和短信息。“但手机不在身边,总觉得少点啥。”

  除上述两人外,在对其他28人的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约八成人对手机非常依赖,主要表现为:从来不关手机,睡觉前和起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家庭、朋友聚会吃饭时先拍照,然后各忙各的手机,微博、网页各种刷;视力越来越差,身体越来越差,沟通能力越来越差;经常工作时打私人电话,开会时更新个人网络动态;手机代替沟通进行社交活动;丢了手机如同丢了魂等等。

  多见于白领人群

  “通俗来说,‘手机依赖症’就是指尖上的‘毒瘾’。”三军医大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心理咨询门诊专家戴光明说,所谓手机依赖症,是指以手机作为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这类人如果离开手机24小时就会感到焦虑甚至恐惧。

  戴光明说,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特别多见于白领人群。她表示,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无意识中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来电数量突然减少或手机丢失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相关症状。

  还有一部分比较活泼开朗的人,纯粹属于是爱玩族,喜欢在网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久而久之,也就成为“手机依赖症”的一员,要是哪天不让他玩手机了,就会呈现出一种要死要活、没有精神乐趣的萎靡状态。

  “从年龄段看,‘手机依赖症’集中在16—45岁的人群。”戴光明表示,根据国内发布的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主要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另外,不少人还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

  新闻链接

  “手机依赖症”小测试

  经常使用手机的你,是否也担心自己得了“手机依赖症”呢?那就做个小测试吧。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9.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如果您有一半以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一定要小心对待。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