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17日04:15 来源:重庆日报
小行星2012DA14是一颗典型的近地小行星。测量显示其长约46米,成分上看这颗小行星应该是岩石质的,而不是金属或者水冰。平均而言像2012DA14这样的小行星飞掠地球大约每4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而撞击地球的概率则大约为每1200年一次。 NASA供图
航天飞机长56.14米 美国发现号 小行星2012DA14长46米 三维构建图 人高1.8米 制图 李梦妮
本世纪将和地球擦身而过的部分小行星 2095年9月6日 距离地球3.85万公里 2010RF12小行星 直径7米 2048年10月18日 距离地球11.5万公里 2007UD6小行星 直径7米 2047年2月13日 距离地球7.7万公里 2012HG2小行星 直径13米 2041年4月8日 距离地球11.5万公里 2012UE34小行星 直径82米 2029年4月13日 距离地球3.85万公里 99942Apophis小行星 直径393米 2028年
据新华社天津2月16日电 (记者 周润健 蔡玉高)北京时间2月16日凌晨,一颗长约为46米的小行星近距离掠过地球,这颗被命名为2012DA14的小行星算是与地球擦肩而过了。
天文学家介绍,它是有记录以来如此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中个头最大的一个,类似的近地小天体是否有可能撞击地球,让很多人有些担心。根据天文学家的估算,像2012DA14这样的小行星飞掠地球大约每40年左右会发生一次,而撞击地球的概率则大约为每1200年一次。
小行星2012DA14围绕太阳运行,预计它下一次近距离接近地球大约是在2046年。
一直有和地球等内行星互相
撞击的事件发生
天文专家表示,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为避免这些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部门和机构正拟定措施加以避免。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钟大新介绍说,大多数小行星处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但在火星轨道的内侧,以及再往地球轨道内侧深入的范围内也有小行星存在,这些小行星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其中有的处于力学上不稳定的轨道上,因此被认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和地球等内行星互相撞击的事件发生。
许多科学家认为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是直径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700颗最令科学家关注的
小行星2036年或撞地球
天文专家介绍说,有可能作为太空“杀手”威胁地球和人类的不仅有近地小行星,还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学中,常把近地小行星与近地彗星统称为近地小天体。
据美国“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天文学家估计,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其中令天文专家最为关注的是一颗叫做“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据科学家计算,到2029年,直径约300米的“阿波菲斯”与地球的距离将不到4万千米。尽管这颗小行星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险已被排除,但在2036年仍然存在着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钟大新表示,为避免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目前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在拟定计划,制定措施,并逐步付诸实施。其要点有两方面:一是要对近地小天体建立空间警戒网,进行严密的空间搜索和有效监视;二是系统研究和掌握拦截、爆破、击毁及将其推离原来轨道等高新技术,以便化险为夷。
小行星2012DA14位于小型望远镜和双目望远镜的观测范围内,而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00个射电望远镜或者光学观测站对其它近地小行星进行近距离的探测。通常情况下,近地小行星来自小行星带,但是有些近地小行星源于更遥远的柯伊伯带,被列为危险级的近地小行星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果它们撞击地球,至少可造成一座城市被摧毁。
让我们看看撞地球的概率
每1年 小汽车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
每2000年 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
每50万年 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地球
小行星、彗星、陨石、陨星等都是地球的“天外来客”。那么,它们到底有何区别?对地球的威胁又有几何?
小行星是一类绕太阳运行、但个头比行星小得多的不活跃天体。彗星也是相对较小的一类天体,但有时活跃,彗星靠近太阳时其物质会蒸发形成彗发或彗尾。流星体是来自彗星或小行星的小块,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摩擦而发光发热,人们就会看到流星,如果流星体穿越大气层后还未灰飞烟灭,其“残骸”就是所谓的陨星,坠落地表即人们见到的陨石。
从个头来看,上述天体直径小于25米的,大多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就灰飞烟灭了,因此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如果直径大于25米但小于1000米,撞击地球后会对撞击点局地造成威胁。
从概率来看,大约每年都会有一颗小汽车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通常在大气层中就燃烧殆尽了。每两千年,一颗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撞地球。直径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1亿年一次,直径1公里以上的大约50万年一次。
据新华社
俄罗斯天降陨石后续
数据更新
受伤:1200人(其中2人重伤)
损失:4亿卢布
俄罗斯专家
跟踪拦截陨星 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专家昨天分析认为现阶段跟踪、拦截陨星实属“不可能”。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主任鲁斯兰·普霍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真正解决小行星威胁地球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以某种方式实施拦截是不可能的。即使未来使用某些系统可以实现拦截,也不会大量应用,因为费用非常昂贵。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家拥有追踪观测小行星的系统,但暂时不够先进。俄紧急情况部国家危机情况管理中心主任伊戈尔·索洛霍夫说,这颗陨星太小了,我们无法对其跟踪。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战略规划管理和目标项目部部长尤里·马卡洛夫说,陨星坠地速度很快,进入大气层的角度非常小。因此,使用现有手段对其进行跟踪是不可能的。
俄罗斯安全问题专家、《国防》周刊主编伊戈尔·科罗特琴科说,目前俄罗斯和美国先进的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都无法检测到小行星的威胁,只有大功率的雷达系统才能监控近地空间。
美国专家
美欧正考虑利用
航天器轰击小行星
一块陨石15日坠落在俄罗斯,造成上千人受伤,引发全球关注。人们不禁问,这块陨石从哪里来?陨石坠落到地球频繁吗?美国专家给出了答案。
问:陨石从哪里来?
答:美国航天局马歇尔航天中心流星体环境办公室首席科学家比尔·库克认为,这块陨石其实是大约一年前脱离小行星带的一颗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存在了30多秒,随后飞到地球上空19公里至24公里时发生剧烈爆炸并碎裂。
问:陨石的爆炸威力有多大?
答:美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埃米·迈因策尔估计,这块陨石的大小与一辆公共汽车的大小差不多,重量却有7000吨。它在地球上空爆炸时的威力相当于20颗原子弹,但幸运的是,“大气吸收了绝大部分能量”。
问:如何跟踪小行星?
答:美国航天局有一个“太空卫士”的项目,力图定位地球周边90%以上直径不小于1公里的小行星运行轨道,以计算它们是否对地球构成潜在危险。
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目前正考虑开展一个新项目,利用航天器轰击小行星,以判断是否能够将较大的太空石块改变轨道。
据新华社
石常从天降 重视勿慌张
——专家解读“陨石雨”
新华社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
15日发生的俄罗斯“陨石雨”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小行星撞击地球话题的关注。天文学家表示,该事件提醒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天体碎块和小行星的监测,尤其是防止直径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公众对此也无需过度紧张,毕竟个头大、危害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且目前国际天文学界已经掌握一系列办法,以阻止它们“袭击”地球。
我国1976年落下过1吨多重的陨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15日发生的“陨石雨”事件其实就是个头很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造成的。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是一颗约两米直径、重10吨的小行星,以每秒约15千米的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所引起的。该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分裂为几块较大的陨石和许多小陨石块,强烈压缩前面的空气,产生高温气体火球和很强的冲击波,从而冲击和打碎玻璃,击伤附近居民。
天文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发生了多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08年6月30日早晨7时许,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在俄国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00颗广岛原子弹(但无明显放射性),摧毁2000多平方公里的古老森林,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在我国,最近的一次影响较大的“陨石雨”事件发生在1976年3月8日。当天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区,“陨石雨”穿透地面1.7米的冻土层,又扎进地层4.8米,砸开了一个直径达2.1米的大深坑。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170公斤,庆幸的是也未造成人员伤亡。
撞击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表示,这起事件告诉人们,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直存在的。
王思潮、赵海斌等天文学家介绍,体积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国际天文学界的统计分析显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小与其体积大小是成反比的,即体积越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
王思潮介绍,俄罗斯的“陨石雨”事件表明目前人类对小行星的监测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对直径只有几米的小行星,由于此类小行星个头小、非常暗,因此很难被观测到。这就需要全球天文学界进一步提高观测水平,防患于未然。
全球需协力应对 公众不必过度恐慌
王思潮等天文学家表示,尽管风险一直存在,但毕竟危害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属于极小概率的事件,因此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事实上,自俄罗斯通古斯事件发生后,国际天文学界就逐步重视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风险。1993年4月,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科学家在意大利召开专门的国际会议,并发表宣言指出,近地小天体的碰撞,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演化至关重要,绝不亚于其他自然灾害,国际社会要进一步协调努力。
为及时搜索出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天体,我国中科院1999年组建了“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团组,已在江苏省盱眙县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观测基地,并成功安装了1.2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负责观测工作的赵海斌介绍,目前发现了拥有临时编号的新小行星1000多个,其中100多颗小行星已经精确定轨,获得了永久编号。
王思潮表示,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天文学界正在不断提升应对小行星“袭击”的水平。在监测潜在威胁小行星、有效测算其轨道的基础上,一旦发现对地球存在严重威胁的小行星、彗星时,即可发射载有爆炸装置的火箭或飞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变其速度和运行方向,从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天文学家表示,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依然任重道远,此次事件提醒世界各国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尽最大可能提高相关科研水平。
(据新华社南京2月16日专电)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