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终,各地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便在基层如火如荼的展开,部分贫困地区也因此享受到昙花一现般的“风景这边独好,寒冬这边不冷”。
不知从何时起,领导下基层给群众送温暖已演变成一种传统,年复一年,这种传统仍在不断延续,并未因时间而变质,这一点值得称颂,可当看到年年岁岁慰问礼品无外乎粮油米面和红包,慰问对象仍是那几个固定不变的贫困对象,我们拍响的手掌不由地少了几分力道。
何谓送温暖,是简单的解群众的燃眉之急,还是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不可否认,这些都可以有,而且必须有,可群众的问题仅仅能因为一次两次这样的送温暖活动就得到解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给困难群众送米送油、送钱,在年关确实能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的新年,可这幸福的延续也在米吃完、油用完、钱花完的同时戛然而止,可谓是幸福来得快,走的更急。想必这些困难群众只有在幸福“用完”后数着手指头盼着下一个年关幸福的再次如期而至。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的领导干部更能深谙个中道理。如果我们在送温暖时不仅仅只是送“柴米油盐钱”,还能为失业群众带去就业创业的信息、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他们就能亲手握住属于自己的幸福,而非依赖短暂而不稳定的年终慰问。如果我们慰问因病返贫的群众时不是简简单单地买点营养品、给几百块钱,而是为他们带去医保、大病医疗救助等“通行证”,他们脸上露出的定会是最真实的笑容。如果我们慰问因家境困难上不起学的家庭时,不是包一个红包,说一句好好学习,而是为他们送去助学贷款,减免部分学杂费的承诺,定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窘迫。
其实,群众需要的“送温暖”并非每年一次的小恩小利,而是来自领导干部送到点子上的 “真温暖”。如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家人送去一张回家的火车票,陪孤寡老人吃一顿有人陪的年夜饭、道一声新年的问候,和基层群众唠唠嗑、聊些家长里短,问问有啥困难就以足够,而这些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
对于“送温暖”活动,我们显然要大力提倡,但是我们更多地希望领导干部能将“送温暖”活动当成一项解决基层困苦的长期事业来抓,多用长远眼光看待,多从群众持久幸福着手,多谋细水长流之发展,创新送温暖方式,多为基层“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送创业资金”,为基层群众送去“大温暖、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