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找回春节红包“真谛”

2013年02月12日03:07    来源:重庆日报

懂事的孩子 新华社发 杨树山 作

  陈皓峰是香港人,今年春节他随在香港求学的内地同学到北京。同学收到多个千元红包,对此,陈皓峰很吃惊。

  “在香港过春节,我和弟弟收到的‘利是’只有10元、20元港币。”他说,内地春节红包的厚度简直超乎想象。

  春节红包花掉不少人的年终奖,有的甚至预支了来年的开销。对此,网友调侃:越来越“霸气”的红包已让春节变为“春劫”。

  王晨是一名工程师,虽然收入不错,但年前一个多月就和妻子开始制定家庭财务计划。“压岁钱竟叫人这样殚精竭虑,无奈大势所趋,让人啼笑皆非。”他感叹。

  春节发红包在香港也盛行。记者在年前的香港街头采访发现,很多香港民众在银行排队兑换新币,准备新年“利是”。

  香港“利是”同内地压岁钱的意思相近。潘太说:“我每年都会换新的10元、20元的纸币,用来派‘利是’。”

  据银行职员透露,也有人换大面值纸币,但20元纸币是主流。对派送“利是”的人而言,“利是”封上写满的“福”“禄”等吉祥字眼是对这一传统最大的尊重。“有时候,利是封里甚至没有钱,只有一张写有祝福的字条。”陈皓峰说。

  春节原本是一种对家庭情感的维系仪式,而红包的核心功能在于对祝福的表达和传递。长辈给晚辈派红包是对对方来年顺利的祈盼,晚辈送红包给长辈是对养教之恩的感念。

  但随着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红包这一传统文化载体蕴含的精神信仰受到冲击。红包厚度成了感情亲疏远近的衡量标准,幼教长慈的立意被异化成“还人情”、“挣面子”。

  “虽说是一家人,但自己出手不大方的话担心亲戚会有想法,显得我不懂礼数。”成长于一个大家庭的刘洋说。

  有人说,红包的“通胀”往往伴随着铺张奢靡。

  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这既违背传统仪式原有的精神立意,也与创造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不符。

  全社会需达成默契,共同找回红包“真谛”。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