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阿拉善:树绿了 家美了 民富了 人乐了

2013年02月06日09: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娜娜(左一)在给客人展示奇石。

  □张 璐

  2012年12月21日,冬至。

  阿拉善迎来了一场期盼许久的大雪。漫天飞舞的雪花里,荡漾着人们如花的笑脸。

  在各地到处宣扬的世界末日这一天,阿拉善人民却得到了老天赠予的一份意外惊喜。

  说是惊喜,一点儿也不为过。阿拉善极度缺水,夏天下一场雨,冬天飘一场雪,都会让所有人兴奋不已,这意味着牧场的希望和来年的丰收。

  上苍总是这样垂青阿拉善:神奇的千年胡杨,美轮美奂的大漠秘境,令人叹为观止的葡萄玛瑙……

  然而,这片神奇丰饶的土地,曾一度因为过度放牧和恶劣的自然因素,变得贫瘠而荒凉。昔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青青草原,退化成了不毛之地,不仅严重影响了阿拉善自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针对这些,一场草原保护和建设战役在阿拉善打响。

  众所周知,这场战役打得很艰难,但是成绩显著。

  让我们来看看战果吧:沙漠化由2000年的1000平方公里减到目前的353平方公里;沙尘暴由2001年27次递减到目前的0到1次;禁牧区植被由之前的5%提高到20%以上;牧草产量由禁牧前的每亩20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岩羊种群数量由1.9万只增加近4万只,马鹿由2千头增加到5千头……

  这些数据,农牧民们不太关心,他们关心的是,2012年第一季度,他们的普遍人均纯收入达到2687元,同比增加28.9%,增速位列全区第三。

  这里的石头会唱歌

  □本报记者 张 璐

  走进阿拉善左旗,你会发现一个需石、供石、赏石、玩石的世界。的确,阿拉善的石头,不仅世界闻名,也让4万农牧民从此走上了致富路。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的牧民奇石馆有一位牧民姑娘,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娜娜”。娜娜出生在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在阿拉善左旗读完初中后,娜娜没有像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回到家乡从事牧业,而是留在了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做起了石头生意。

  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这话一点不假。起家之初,娜娜把父母亲放牧时捡回的石头收集起来,按照各自形状和神态,给她们起了好听的名字,有鸟兽虫鱼、神道仙翁、天女散花,加上底座,一块块石头就此有了灵气。娜娜对记者说,阿拉善的石头会唱歌,每一块石头就是一首不同的歌。

  娜娜的石头得到了外地人的青睐,娜娜也从石头身上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她告诉记者,今年她的小店收入毛利润400多万元。

  像娜娜一样,阿拉善盟有4万多牧民因石头致富。阿拉善政府因地制宜,为这些牧民专门建造了牧民奇石馆。每家的年奇石交易量都在百万元以上甚至千万元。

  近几年,阿拉善边赏玩边赚钱的奇石爱好者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担忧:石头采完了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阿拉善政府引进了玛瑙玉石深加工技术,把许多石头下脚料变废为宝,在当地又形成了一个新型产业。

  日前,记者走进了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石雕加工厂,在这里,一块块朴实无华的玛瑙原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变成一件件了做工上乘、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活灵活现的海豚、栩栩如生的金鱼、神气十足的骏马、慈祥和蔼的弥勒佛,这些工艺品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令人爱不释手。这些经过雕刻技术工人加工出来的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

  阿拉善奇石协会秘书长柳大军对记者说,在发展奇石产业这条路上,固然有各位奇石爱好者的努力和坚守,但是主要与政府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科技,阿拉善引进的石头深加工就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举措。现在,阿拉善石头已经成为我国石雕开发的一个新热点。

  傲云塔娜

  回来了

  □本报记者 张 璐

  2012年的中秋节,是傲云塔娜告别10年打工流浪生涯回到家乡的日子。

  姥姥姥爷早早在镇口守候上了,10年前,只有15岁的傲云塔娜离开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他们就是在这个镇口送走她的。如今10年过去了,姥姥姥爷记忆中的傲云塔娜永远还是那个过年时和他们要奶酪和糖果的小姑娘。

  傲云塔娜回来了。她给家人们带回了许多礼物,也给亲人们带回了一个不好的消息:由于孤身一人在外打工,常年没人照顾,傲云塔娜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父母亲为此很内疚,当初为了全家老小的生计,在傲云塔娜很小的时候就从所在的洪格日玉林镇到阿拉善左旗做生意,前几年生意做得不好,没能力把小塔娜接到身边,没想到让她受了那么多苦。

  傲云塔娜却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苦,她叽叽喳喳地和大家说着她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她说,镇子南边盖起了许多蔬菜大棚,乡亲们告诉她冬天也能吃到新鲜蔬菜了;她说,回来的途中,看到道路两边建起了一座水库,水哗哗地流到地里,这在小时候是那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还说,和她一起长大的小姐妹都自己创业了……

  母亲把一串水晶石头项链戴在了傲云塔娜的脖子上。最近两年,父母亲做奇石生意挣了钱,女儿回家之前,她亲自选了自己店里最好的水晶石为塔娜做了这串项链。母亲告诉塔娜,阿拉善10年的变化太大了,家乡新鲜的事情多了呢,他们全家人现在哪儿也不去了,就守在出生的这块地方,守着自家的石头馆,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日子。

  傲云塔娜可没这么想。回乡之前她早就谋划好了,她首先要去培训学校去学一门技术,然后再自主创业。地方也选好了,一个是阿拉善左旗职业中专培训学校,一个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这两个地方都是政府创办的,不要学费,不收房租,不打税,是青年人学习创业的好地方。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刘 斌 摄)

  工人师傅正在雕刻奇石艺术品。

  创业孵化基地孕育希望

  □本报记者 刘国栋

  “大姐,你干这行多少年了?”“我工龄40年了,比你年龄都大吧,所以你叫我阿姨才对。”记者在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仿古地毯厂见到乐呵呵的韩阿姨时,她正坐在织毯机前,引着头顶悬着的数团大大小小的各色羊毛线,织着地毯。

  织毯厂房并不大,摆放着3台一人多高的织毯机,“2004年原来的地毯厂破产,我也下岗了,在家实在闲不住。”说着,韩阿姨伸出双手,只见右手食指满布老茧,指甲也变成黄黑色,而非常人的粉白色。“我姑娘常拉着我的手劝我不要再织地毯了,岁数也大了找个清闲的活儿干干多好,但我就是对这门手艺割舍不下。”

  厂房负责人徐红梅在成品间向记者展示了各种用途的地毯,除了传统式样外,还有轿车垫、沙发垫。个个做工精细、图案秀美、风格古朴兼具现代元素。

  徐红梅说,阿拉善仿古地毯有近300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在2008年入选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享誉国内、行销国外的辉煌之后,进入新世纪却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萎缩,织作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多亏了旗政府提供了创业孵化基地,把我们这些手艺人又集中在这里,不仅解决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使这门手艺能够得以传承。特别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阿拉善仿古地毯,学习制作技艺。”

  走进创业园内的呼格吉勒沙画艺术馆,一进门就被巨幅的狼群图吸引,栩栩如生似乎要跃然纸上,很难想象这是由细细的沙子铺就而成。在制作间,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制作一张骑马图,桌上的小碗中摆放着色彩深浅不一的细沙。

  “这些深色的沙子是后上色的吗?”“不是,这些沙子都是直接从沙漠中采回来的,没经过处理。” 工作人员一边用涂有胶的细毛笔贴着沙子作画一边说。

  阿拉善左旗就业局局长韩殿军说,阿拉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由于光照、质地、地质结构不同,所以光泽度、颜色也就不一样了,现在能采集到的沙子就有黄、黑、红等十多种颜色。“这家沙画艺术馆的主人呼格吉勒图是阿拉善盟著名沙画艺术家。牧民出身的他,身残志坚,通过沙画创作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参展。入驻创业孵化基地之后,呼格吉勒图招收学徒,扩大规模,希望能将这颇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善,喜爱阿拉善。”

  据韩殿军介绍,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一期项目政府投资1000万元,占地4.5万平方米,于去年5月建成,二期、三期项目也在规划建设中。目前已有包括制作仿古地毯、沙画、玉雕、木雕、骨雕等12家企业入驻,吸纳当地农牧民200余人就业。“基地内的企业实行免税、免租金、免取暖费,目的就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

  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

  蔬菜大棚内柿子长势良好。

  马吉虎的新身份

  □本报记者 刘国栋

  记者在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见到马吉虎时已是下午4点多,他正在给自家的蔬菜大棚放保温被,“这个一点也不费劲,都是全自动的,一按电钮就行。”他乐呵呵地说。

  眼前的马吉虎三十多岁,脸色黝黑,身体结实,面对记者的采访还有些腼腆。“以前当牧民只靠养羊为生,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马吉虎指着身后的大棚说:“2007年我随300多户牧民搬到这儿时,承包给我的两座大棚就已经盖好了。”

  走进马吉虎家的大棚,虽然已是隆冬腊月,但大棚内温暖潮湿,记者眼镜上迅速上了一层雾气。摘了眼镜才看清楚,一大棚的柿子秧已经齐腰高了,用白色的粗线绳固定着,不少秧子已经结出了绿色的小柿子。

  “现在城里人喜欢无公害蔬菜,这柿子一年能收两三茬,大部分供应本地,有时还卖到银川、乌海、呼和浩特,说不定你们吃的菜就有我种的哩。”马吉虎话到此处哈哈大笑起来。

  接着他指着一颗柿子秧下面说,“你们看,现在都是滴灌了,节约用水,对于我们这个干旱的地方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还省了人工,一开闸,掐着时间就行了。”

  一旁的闫兴忠是巴彦浩特农牧业科技示范区一支部书记,据他介绍,示范区现有400户1300多人,以前大部分是周围牧区的牧民,大棚404座。部分农户还配套建设了8万立方米沼气池一座,初步形成了“牛—牛粪—沼气—沼渣—种植—牛”的生态循环农业。

  “当初动员搬迁时,我们还十分不情愿,牧民自由的日子过惯了,担心身份的突然转变会受到约束,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后悔。”马吉虎掐指算了一下,“两个大棚一年收入能有2万多块钱,变成农民后政府就给上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两个孩子都在巴彦浩特八中上学,学杂费全免。收入多了,住的离城近了,交通方便了、通讯方便了,这在以前的牧区是难以想象的。”

  闫兴忠说:“现在示范区采取企业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的方式,重点示范推广了有机无土栽培、增温保湿、滴灌等新技术,除了柿子、辣椒、黄瓜等传统蔬菜外,还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130余种。”

  采访结束时,马吉虎一边向记者指着返程路线,一边笑着与我们道别,看得出,对于农民这个新身份,他已经完全适应了。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