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锡林郭勒新目标:繁荣 美丽 和谐 文明

2013年02月06日09: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锡林郭勒原生态草原。

  西乌旗开办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课程。看,小朋友们写起毛笔字来多认真。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摄

  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哈那乌拉嘎查的草原书屋,每天都有不少牧民来这里借书看书。李中锋 摄

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的东乌旗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摄

  冰雪展望绿色

  ——采访手记

  龙年岁末,我们一行深入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茫茫雪原上用心、用情、用记者的职责去感受、记录这片北疆草原上的生产、生活……

  按照计划,第一个采访点是距离锡林浩特市四十公里的毛登牧场。毛登牧场是国营牧场,这里有大片的草场和良种羊、牛繁育基地,也是锡盟重要的牧草储备基地。

  时值雪后,千里冰封,甘冽透明的空气,瓦蓝的天空,令人神清气爽,为之一振。一下车,凛冽的寒气便穿透了厚厚的羽绒服,刺骨的寒风吹得脸生疼,中性笔也被冻住,写不出字来。在毛登牧场,我们看到了几十堆小山样的储备草,这些草可随时调配全盟。夕阳西下时,皑皑的雪原上,成群的牛羊缓缓归圈。

  第二天,我们前往哈那乌拉嘎查进行采访。这是一个离锡林浩特市区不远的嘎查,凭借地缘和交通优势,哈那乌拉嘎查集中财力物力,引进合作公司,建起了办公楼和住宅楼,嘎查办公室宽敞明亮,牧民进城住上了新楼房,成为示范点。

  在结束锡林浩特的采访之后,我们赶往东乌珠穆沁旗。中途接到新闻线索:阿尔善宝力格镇组织大型推土机正在为草原深处的牧户开通道路,我们立刻调头驶进雪原深处,晚上八点我们才重新驶上前往东乌珠穆沁旗的公路。

  夜里,气温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寒风透过车门的缝隙驱散着车内的暖意。途经两个收费站,当收费员得知我们是记者时,立刻爽快放行,免收过路费,临行还不忘道一句真诚的“辛苦了”,这份理解与支持给了寒夜中的我们一份温暖与感动。

  在东乌珠穆沁旗采访的两天里,当我们踏着及膝深的雪走进牧民家时,看到的是依旧祥和平静的生活画面,蒙古包内依然温暖,奶茶依然飘香,牧民的脸上依然带着纯朴、真诚的笑容。

  采访期间,我们与锡盟宣传部副部长鲍文东谈起我们的感受和采写纲要,鲍文东说,就叫冰雪展望绿色吧。

  □本报记者 王 晓 巴依斯古楞 李中锋 范悦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投资规模,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利用草原,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更加繁荣、美丽、和谐、文明的锡林郭勒。

  ——中共锡盟委2013年第1次(扩大)会议暨全盟经济工作会议摘要

  绿色草原的

  时代篇章

  新思路: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科学保护利用草原资源。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强化草原的生态功能、优化草原的生产功能、开发草原的观光旅游功能,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绿色草原的

  时代篇章

  龙年冬季,锡林郭勒大草原迎来多场降雪,往年导致白灾的大雪,这一次却并未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过多的影响,这是基于充足饲草储备的避灾型现代化畜牧业展现威力,勤劳智慧的锡林郭勒人做到了大雪不显灾。2012年,锡盟草群高度达到41.2厘米,同比增长8.2厘米;草场亩产量平均达到101公斤,全盟打贮草26亿公斤,是有史以来打贮草最多的一年。

  锡林郭勒草原作为世界闻名的天然草原,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大自然造就了锡林郭勒草原类型丰富而极具特色的生态格局,同时也注定了这里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锡盟自2000年以来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一度威胁首都北京的浑善达克沙地止住前行的脚步。通过多措并举,全盟森林覆盖率由1.24%提高到7.13%。

  2012年,锡盟补奖机制项目总规模达到27458万亩,落实补奖资金8.6亿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6.2万户,牧草良种补贴200万亩,还聘用牧民管护员2746人,转移安置600人。

  锡盟将该项目的启动作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牧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历史机遇,在全面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养老、助学、创业、转移就业等配套政策,仅盟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9000万元,全盟各级财政共投入1.5亿多元,为全区实施这项政策进行了积极探索,先行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如今草场“三牧”(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作为转变草原利用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制度已覆盖锡林郭勒大草原。

  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2003年以来,全盟近1/3的农牧民不再依靠种养业谋生,全盟牲畜由最多时的1800多万头只压减至1100多万,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9亿元提高到近72亿元。整个地区草原生态明显好转,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牧民增收”的良好态势,过去荒山秃岭、黄沙滚滚的状况一去不返,今日满目葱茏,片片绿洲的景象令人振奋。随着锡盟“一切以生态优先” 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绿色锡林郭勒正在祖国北方雄起!

  “四个着力”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新举措: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狠抓项目投资,全力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带动县域经济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四个着力”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隆冬时节,锡林郭勒大地白雪皑皑,乌里雅斯太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内依旧机声隆隆,一片繁忙的生产场面。走进园区内的锡盟双源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办公楼内,企业负责人在介绍完基本生产情况后告诉记者:“我们当时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个工业园区完全能满足我们的发展需要。”

  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占地33平方公里,目前已有34家企业入驻,预计到2017年,入驻企业可达到50余家。

  近几年,锡林郭勒盟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保护环境、集中布局、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培育引进工业项目,推动大项目围绕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好的地区规划建设,中小项目围绕大项目延伸配套向工业园区优化布局,加快企业园区化建设步伐,实现高效集约发展。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有2个工业园区产值超过百亿元。

  在强化工业园区这个“着力点”的同时,锡林郭勒盟还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逐步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层次。下大力研究做好煤炭资源转化这篇大文章,最大程度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提升资源开发综合效益。围绕实施“双百亿工程”,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着力提高产业效益。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的拉动,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更加注重产业升级对草原生态保护的促进。

  通过这“四个着力”,锡林郭勒盟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35.8%;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4%和16%。各项指标增速均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位居全区第1位,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草原上的

  便民服务站

  新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草原上的

  便民服务站

  走进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哈那乌拉嘎查办公楼三楼的便民服务站,我们正好碰上了来办事的牧民哈达,哈达对社保的一些政策不太了解,所以趁着不忙顺路过来咨询一下。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解答了所有的问题,他高兴地说:“以前就是下再大的雪,有急事我们也得进城去办,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把一切办妥,多亏了这便民服务站啊!”

  除了便民服务站,哈那乌拉嘎查的办公楼里还设有草原书屋、内蒙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等设施,可以满足牧民们的不同需求。

  而在哈那乌拉嘎查办公楼前是几栋现代化的住宅楼,其中100套供牧民居住。目前,内外装修已完成,牧民们不久之后就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谈及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哈那乌拉嘎查的书记朝克巴特尔说这一切还得从围封转移说起。

  据朝克巴特尔介绍,国家共为围封转移发放三项补贴,哈那乌拉嘎查将其中两项个人补贴及时发放到牧民手中,同时召开嘎查大会,由牧民商议集体补偿的处置办法。经过投票大家最终同意与房地产公司进行合作,将集体补偿款以资本形式入股房地产开发项目。

  牧民们搞起了房地产给牧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市里居住,牧区生产”的生活方式。目前,畜牧业仍然是哈那乌拉嘎查主产业,嘎查利用50亩草场进行牧业生产,同时将房地产开发作为副业,全力打造“酒店+沿街商铺+联排商铺+住宅+综合楼”的开发形式。朝克巴特尔说他们将按照严格程序进行下一步的规划发展,必定让每一个牧民得到实惠。

  哈那乌拉嘎查的还利于民仅仅是锡林郭勒盟强化民生优先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确保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民生和社会事业。2012年,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达到129.6亿元,增长65.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0%。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城乡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开,参保人员达19.5万人。城乡低保和农村牧区“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均提高15%。投资9.6亿元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2234套,超出自治区下达任务1917套。

  面对大雪

  牧民不再害怕

  新举措: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凝聚科学发展、富民强盟的强大力量。

  面对大雪

  牧民不再害怕

  在锡盟采访途中遇到阿尔善宝力格镇书记毕力格图时,他正在指挥清雪车疏通道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抢通道路,该镇政府已在雪灾发生后出动清雪车辆20余次,确保道路畅通。

  道路疏通后,太阳已开始西沉。当汽车在漆黑的雪道上行驶时,不远处的灯光吸引了毕力格图的注意,他对司机说:“先不回镇里,去萨如拉图雅家看看。”

  萨如拉图雅家里有500多只羊、20多头牛,虽然饲草料准备充足,但牧民的心里仍然存有顾虑,当牧民说出内心的担忧时,毕力格图安慰到:“现在不用怕啦,没什么可怕的。”

  这种自信源自于锡林郭勒这几年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来自于防灾型畜牧业一系列完善的措施。雪灾发生后,毕力格图走遍了全镇472户牧民家庭。他了解到,全镇没有无草户,牧民基本生活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牲畜也无损失,虽说饲草有些缺口,但镇政府已与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进行协调调运,已解决缺口问题。

  虽然雪灾使生产投入加大,给各个部门工作带来了压力,但谈及雪灾,毕力格图却说:“雪灾不一定是坏事!”,在这名基层干部看来,灾害也使牧民和干部们警醒,提升各方的防灾意识。同时,党员干部也应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为牧民们服好务,减少牧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忧虑,只有这样,雪灾才能不成为一件坏事。

  毕力格图的这种干部服务意识存在于锡林郭勒盟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中。锡盟始终十分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把创建服务型苏木乡镇党委政府和落实苏木乡镇干部服务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双服务”工作延伸拓展到旗县直属机关和嘎查村社区,努力实现全覆盖。完善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苏木乡镇和嘎查村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体系,有效整治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积极创新牧区基层党建工作载体,深化拓展“北疆基层党建长廊”等活动,全面推行该盟基层探索出的“党员中心户”、“民情日记”等工作模式,着力提高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