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建“公务灶”?
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在一份提案中披露了这一数字。
而另一份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更是触目惊心。数据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两亿国人一年的口粮。
现实中,公款吃喝中的浪费尤甚。
用公款大吃大喝,“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充斥着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败坏党风、腐蚀政风、贻害民风、毒化社会风气。”
同时,“少数干部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
为此,刹住公款大吃大喝歪风的呼声日渐高涨,但简单的一纸禁令却远远不够。
“2011年,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了陕西省商洛市‘廉政灶’的相关报道,眼前一亮,感到这种探索很有借鉴意义。”省纪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当年,省纪委会同财政厅,派出有关人员一起前去考察。在借鉴商洛市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开始在焦作、许昌、商丘三市的部分县直和乡镇政府机关试水“公务灶”。
于是,小小“公务灶”成了治理公款吃喝的“试验田”。
2012年4月25日,省纪委在商丘开现场会总结“公务灶”经验。随后,省纪委、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预防腐败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和改进公务接待推广“公务灶”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级机关公务人员在省辖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进行指导检查、调研等公务活动需要就餐的,一律在“公务灶”就餐。
自此,“公务灶”制度开始向全省逐步推广。
“公务灶”效果咋样?
1月31日中午,在郑州市中原区绿东村街道办事处,记者实地查看了该办事处去年建成的“公务灶”。这里看起来跟学校的公共食堂差不多,屋子里摆放着几排一体化桌椅。屋子一角,有一间略小的房间当雅间,作为公务招待使用。
此时正是吃午饭的时间,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来这里就餐,每人手拿一个自助餐盘打饭。
今天周四,按照菜单安排,主食是大米,四菜一汤有肉末雪里蕻、炸翅根、鱼香茄子、香菇青菜、青菜豆腐汤。
“这和以往的机关食堂有什么不同?”记者发出疑问。
“‘公务灶’和一般的机关食堂不是一回事。”同去的郑州市纪委廉自办主任李同堂告诉记者,从硬件建设上看,两者确实差不多。但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公务灶”有公务接待的功能,规定内的公务接待也必须在这里。一般的机关食堂是单位自建自管,公务接待的功能并没有得到明确。另外,“公务灶”要按照要求规范管理,定点采购、每餐费用有标准、接受监督。“郑州定的标准是每人每餐不超过30元。”
李同堂说:“要是单位原本有食堂,相应的规范管理能跟得上,改造一下就是‘公务灶’。”
绿东村街道办事处书记郭永亮告诉记者,“公务灶”的设立给他们带来了两个变化。
一个变化是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午餐问题。原来办事处90多名工作人员,除了家住附近的,大多数人中午来不及回家,就三三两两地到街上的饭店吃饭。几个老伙计中午喝个小酒,也是时不时就有的事儿。办事处是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单位,酒气熏熏的,败坏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有了“公务灶”,解决了基层干部职工中午的就餐问题。“公务灶”没有酒水,也禁止喝酒,午间喝酒的自然也少了。
另一个变化是公务接待费用降低了。过去上级机关和领导前来检查工作,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只能去经营性饭店点菜,费用自然高。现在按规定必须来“公务灶”就餐,节约费用不说,就餐时间也快,半小时就吃完了。“公务灶”的饭菜虽简单,但吃着干净、也放心,还不影响大家下午的工作。
原来去外面的酒店接待,费用可是不少。为了不冷场,还会叫些人过来陪客,点上满满一桌子的菜肴显得热情。现在有了“公务灶”,就没这么多讲究了。
“你们不怕有的领导不高兴?”记者问。
“现在生活好了,其实没几个人愿意大吃大喝,拿自己的健康不当回事儿。”郭永亮说,目前中央号召节俭,不少领导也很自觉,大部分人对“公务灶”招待都能接受。
前天,在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政府,记者体验了这里的“公务灶”。厨房窗明几净,院内菜地里的香菜、萝卜、白菜等,油绿可爱,长势喜人。中午12时,记者一行人刚好赶上了乡政府机关“公务灶”开饭。
简洁干净的招待室内,两菜一汤是肉末粉条、青椒炒蛋、青菜鸡蛋汤,主食是农家菜馍、鸡蛋捞面。问十乡乡长谢涛边招呼客人边说:“开设‘公务灶’,既能让到基层来的干部尝尝农家菜,又能节省开销。现在,不仅有下乡干部要到这里吃饭,上级领导检查工作也在这里就餐。”他说,乡里作出规定,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公务灶”,吃饭严禁烟酒,每人每餐限额约15元。公务接待开支情况列入乡务公开范围,逐月公开,确保“阳光运作”。
据了解,问十乡“公务灶”总投资两万余元,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是在原机关食堂基础上改建的,有厨房、餐厅和两个简易包间,承担着乡政府公务接待和干部职工日常用餐的职能。乡财政每月补贴3000元用于日常开支,确保“公务灶”的正常运转。
“公务灶”效果如何?谢涛算了笔账:以前在饭店招待,8个人一桌,没有600元办不下来;现在乡里自己买菜做饭,成本还不到200元。
本报记者去年也实地采访过许昌、漯河、商丘等地的“公务灶”,经过了解,这种形式确实收到了降低公务接待费用支出的效果,实行“公务灶”制度的单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待费用下降了20%,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吃喝之风。
小小“公务灶”正改变着公务招待的方式。
如何向更高层次推进?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务灶”3832个,其中市直单位256个,县(区)直单位1599个,乡镇1823个,街道办154个。全省有条件的乡镇“公务灶”覆盖面达97%,其中商丘、濮阳、焦作、安阳、鹤壁、信阳、许昌、周口、南阳、济源、平顶山、驻马店等12个省辖市乡镇全部建立了“公务灶”。
河南实践“公务灶”,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这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由于他们平时的接待任务繁重,到外面去吃的话开支会非常大,对当地财政支出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如果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来解决一些招待问题,对于遏制‘三公消费’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对此给予肯定。
《福建日报》对“公务灶”这样评价:落实好规定,应从涉及公务接待的每件小事做起,而实行“公务灶”就是严格控制经费、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的一项务实之举。
不过,据了解,我省的“公务灶”目前主要是在乡镇和街道办一级设立,只有部分市直、县直单位设立了“公务灶”。
“公务灶可以从基层抓起,但不能局限在乡镇。”庄德水认为,毕竟乡镇财政有限,“公务灶”制度创新必须向上一层级拓展,比如县一级或市一级的政府。
据介绍,我省的“公务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向市县两级延伸。
一些省辖市也加快了“公务灶”建设进度。最近洛阳市提出,2013年该市将全面推行“公务灶”制度。全市领导干部下县、乡、村,一律不准到辖区交界处或高速路口迎送,一律在“公务灶”按标准就餐或安排自助餐。城市、城区公务活动要坚持“同城不吃饭”。
当然在推进的过程中,“公务灶”制度尚有需要总结和完善的地方。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督导检查,发挥领导示范作用。”省纪委一位干部说,公务接待标准是多少?制度有没有落实?费用有没有公开?这些才是“公务灶”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推进的难点。
只有“公务灶”够吗?
饭局是目前中国社会重要的社交场合,但是用公款大吃大喝,越来越为社会公众所不容。
“对于公款吃喝,公众与官员的容忍度差异较大。”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廉政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樊红敏说,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是灰色腐败。部分干部则认为这是一种工作方式,不得不为之。这里面有文化和认识方面的问题。
樊红敏认为,一些炫耀性腐败行为已成为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其他的腐败行为如贪污型腐败、行贿受贿型腐败行为相比,官员和领导干部更多地把这些行为理解为是日常行政的常规,比如在公款消费方面,上级到下级单位视察,下级官员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让上级官员违规入住超规格房间、吃喝方面奢侈无比等等。
樊红敏在对地方官员的访谈中,了解到有官员认为吃喝是为了工作,特别是在一些资金、项目的申请上,宁愿浪费奢侈,也要让上级满意,把项目资金拿下来,否则便是“能力差,不会来事儿”。
李同堂也有同感。他说,我们的餐饮招待文化,“总感觉不丰盛一些,不剩下一些,好像是招待不到位。”不少干部还有这样的担心,“不怕工作没干好,就怕没招待好。”
作为一种认识甚至一种餐饮文化,吃喝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近期,大河网18地市驻站记者再次出击探访各地发现,高档酒店生意火爆,“剩宴”现象也并不鲜见,也有豪华饭局向隐秘会所转移的情况。
据了解,不在“公务灶”就餐却拿着外部酒店餐票或以其他变相途径进行报销,在现实中也并不是没有的事情。
可见,“公务灶”是一剂良药,但要彻底刹住“公款吃喝风”,避免“说一下子、管一阵子”,还得花大气力。
以上现象如何避免?如何把“公务灶”制度落到实处?
李同堂认为,“公务灶”制度贵在坚持,尤其要把握好票据、就餐标准和陪客人数等关键点,做好财政审计。尽管很难,但不是不能做成,坚持下去,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观念”。
“任何制度在推行的时候都会有变异偏差的现象,‘公务灶’推行总比不推行好,还是要下决心治理。”樊红敏说。“公务灶”建设,更多的是背后的软性制度建设,而不仅是一项硬件建设,把食堂建起来,把廉洁自律的标语挂在餐厅,如果没有相应的公共财政预算、经费公开制度作为配套,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异。费用公开和预算控制才是控制“三公”消费的根本途径。
保持高压态势,法律和制度不能缺位。正如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所指出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