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31日07:23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敏 沈轶伦
社会组织三种“生态”
◆“鱼缸养鱼”看起来很美但实用性不强,要靠政府不断喂食,其寿命不长
◆“鱼塘养鱼”虽然实用性强了,但仍然要靠政府投食,自我生存能力脆弱
◆“江河湖海里养鱼”政府投放一些重点培育的鱼苗,让其在竞争中生存
在市政协,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委员与恩派公益组织创始人吕朝委员同属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别。小组会上,新委员吕朝在自我介绍时调侃道:“以前参加一些政府部门举办的会议,轮到我发言,主持人说‘接下来请体制外的同志发言’。我有点纳闷,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怎么成了‘体制外’?这次我当选政协委员,显然表明我不是‘外人’。”
不是“外人”的吕朝委员和“体制内”的马伊里委员,对“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显然有着共同的关注。
有爱心,更要有实现能力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社会组织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力量?
马伊里:它像水,无孔不入,又不张扬。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社会多样化需求而生发出的社会力量。对这股社会力量,我们的认识是逐渐转变的。从一些文件的用词便可看出——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用“整顿、清理”;之后是“管理与培育并重”;现在是“培育与管理并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这类组织不太了解,甚至视作“另类”;后来慢慢发现,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吕朝:恩派是一家公益组织的支持性机构,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持手段是 “公益孵化器”,为草根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注册协助、小额补贴、能力辅导等种种支持。草根公益社会组织有着动力源泉和创新力。这个领域的很多创业者,对弱势群体有着深切同情,对自我完善有很高追求。面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需求,政府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而贴近基层需求的草根社会组织,由于灵活性强、成本低和非营利性的特点,可成为新政策的试验田。
记者:一些“准社会组织”抱怨政府部门限制太多,注册门槛太高,渴求政府扶持。最近,一些机构在社区办“迷你”养老院,却难以注册成为合法的社会组织。政府设置的门槛是否过高?
马伊里:目前,社会组织的注册要过业务主管部门和民政部门“两道关”。政府提高办事效率,不应以降低对社会组织基本服务能力的评估标准为代价,尤其是对那些直接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部门的专业资格把关是有必要的。因为社会组织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实现爱心的能力。例如“迷你”养老院,消防设施不达标,政府部门怎能随意“放行”让其注册,把关不严是对百姓不负责。
要扶持,但不能“造温室”
记者:对社会组织,政府怎样给予扶持?
马伊里:我们遵循两点——一是鼓励社会组织关注并回应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百姓寻求最好的服务,不能“为了培育而培育”。二是政府不能“造温室”,简单靠给钱来扶持社会组织。好的社会组织,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往往是愿意为他埋单的。
吕朝:社会组织希望有积极开明的政策环境,政府建立社会组织注册快速通道,对初创期的社会组织给予办公场所、开办费、运营费补贴等扶持;实施公益项目招投标制度,使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化、透明化;制定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引进政策,在待遇、住房、户籍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希望有充沛稳定的投资,众多“慈善投资人”像寻找商业机会一样寻找着社会创新者。希望有配套完善的中介服务,一个公益想法能得到从创意、孵化到实验的全程跟踪服务。还希望有推崇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人们热烈谈论着公益创意,咖啡馆的餐巾纸上写满了公益项目计划……
马伊里:这几年,上海在发展社会组织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例如,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目前市、区、街镇已相继建立了17个孵化基地,筛选一批具有创新性、发展潜力又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组织入园孵化,给予场地、资金支持和能力辅导。2009年起,市民政局拿出部分福利彩票公益金,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鼓励社会组织回应需求,形成服务模式,培育品牌。迄今,全市公益创投和招投标项目477个,受益人群超过200万。
谋发展,做江河湖海里的鱼
记者:不少社会组织希望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来生存发展,怎么看?
吕朝:社会组织如果把政府的资助作为唯一资金来源,不利于自身发展。恩派的收入来源,政府占比不到40%,我们有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有来自资助型基金会的筹款,还有公众的筹款。正因为收入来源多样化,我们才能够保持主体意识。
如果把社会组织比作鱼,第一种是“鱼缸里养鱼”,看起来很美,但实用性不强,政府要不断喂食,其寿命不长。第二种“鱼塘里养鱼”,虽然实用性强了,但仍然要靠政府投食,品种单一、自我生存能力脆弱、味道不鲜美。第三种“江河湖海里养鱼”,野生的鱼苗要学会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繁殖,政府虽也会投放一些重点培育的鱼苗,更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应做江河湖海里的鱼。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