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比学 徐 隽
2013年01月30日09: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无锡宜兴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记者 徐 隽摄 |
![]() |
无锡市新区旺庄街道高浪社区居民活动站。记者 徐 隽摄 |
江苏省无锡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无锡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推出了一系列平安建设新举措。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感知科技”被广泛运用于平安建设中,无锡市构建了以信息化为主导,县镇村三级联动的“一化三平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先后两次被中央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被公安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关城门”,让不法分子插翅难逃
“各单位注意!一辆车牌号为苏BOW9×××的黑色本田盗抢嫌疑车进入我市。现在启动‘关城门’预案,请各巡逻车、治安卡口开展查控!”
一串急促有力的指令从步话机里传出,民警们迅速到达指定位置,进入战斗状态。
“13时38分38秒,车辆经过S342;13时43分19秒,车辆经过S342—犊山路……”13时50分,嫌疑车辆被成功截获,4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控制……
这是记者1月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下辖的宜兴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看到的场景。整个过程是前不久一起真实案件的实战回放。
为犯罪嫌疑人布下天罗地网的正是近年来无锡市打造的“3·20”工程。所谓“3·20”工程,是指在全市道路上建立车辆抓拍系统,市区主要道路每3公里抓拍一次,国道等城市外围道路每20公里抓拍一次。
“通过连续抓拍,在市公安局公安、应急、交巡警三级联动的平台上,便会形成目标车辆的行动轨迹。民警可以随时调取车辆的抓拍图像,查看车牌号和驾驶员情况。”宜兴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周军介绍,路面上的车辆很多,如果使用普通的监控系统,很难在茫茫车海中发现问题车辆,而“3·20”工程系统可以智能化地判断车辆情况。记者看到的这辆盗抢嫌疑车车牌号在公安部统一系统中有了记录,它一进入无锡市内,便被监控系统自动锁定并报警。
“只要犯罪嫌疑人开车来到宜兴,就插翅难逃了。”周军说,近3年来,宜兴公安利用“3·20”工程协助破获案件2500余起,查获犯罪嫌疑人2800余人,其中破获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案件116起。
“3·20”工程不仅在破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公共安全保障方面也大显神通。无锡市惠山区为85辆校车装上监控探头,每隔3分钟自动向区校车接送服务中心指挥控制平台传回实时照片,方便监督驾驶员按照规定安全驾驶,查看车上学生的定员、定座和上下车情况。同时,指挥控制平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与驾驶员即时通话。
感知危险,才能营造平安
“3·20”工程,是无锡市利用现代科技打造平安无锡的一个缩影。在无锡,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手段,被大量运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形成了“打防控一体、人技物相联、点线面互动”的模式。
1月27日,走进无锡市新区旺庄街道拆迁安置小区——高浪社区,记者见到了高清显示的小区公共区域监控画面,画面中每辆车、每个人的活动轨迹都清晰显现。“这也是个智能监控系统,它能对画面中的车辆和人进行智能分析。”社区居委会主任单义忠说,例如,在行人很少靠近的围墙附近区域,如果有人进入,系统会自动弹出警示画面,提醒工作人员查看此人的情况;对于在停车场周围徘徊的人,系统也会自动锁定。
这套监控系统,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在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时间轴,点击这个时间轴,可以调取30天内任何时间点的画面。在绿色时间轴上,还有许多黄色的线条,代表着在这个时段,有车辆、人员进出。“在翻看录像时,只需调看有车辆、人员进出期间的画面即可,对于其他时段,可以快速掠过,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单义忠说。
正在这时,刺耳的报警声响起,画面中弹出一个小窗口,“3幢2单元401有老人摔倒,请联系赵某,手机号1390101××××”。原来,这是工作人员为记者进行的现场演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别在工作人员腰间,一旦工作人员倒地,触发了这个装置,社区物业办公室的警报便会响起,大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哪家发生了意外。“这个装置被免费派发给社区老人,如果有老人摔倒,装置还会自动发短信到老人家属手机。”单义忠说,利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感知报告老人摔倒,还能感知非法入侵、火灾、煤气泄漏,使救援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真正打造智慧街道、平安社区。
平安e家,保万家平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两个字是:“感知”。它形象地诠释了物联网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
在最美乡村——宜兴市张渚镇善卷村,“感知”使这个偏远宁静的山村变成了一个智能村庄。
当记者推开一户农家的大门,刺耳的警报立刻响起,女主人拿着手机乐呵呵地展示给记者。“看,在设防状态下,如果有陌生人闯入我家,不仅警报会响起,我的手机也会同时接到通知。”
这个名叫“平安e家”的装置被安装在全村276户村民家中,与设置在村主要路口的监控探头一道,形成了全时空、立体化的监控网络,保护着这座依山傍水的小村庄1497人的安全。
“村民们有句土话说,过去‘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后来,村里通了路,安了电话,交通、通讯不成问题,但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村民张大爷说,由于时常发生入室盗窃案件,家家户户都养狗,但狗也经常被偷,村里人不多,住得又分散,出个事,找不到人来帮忙。现在好了,有了“平安e家”和监控系统,盗窃案件基本没了。
正在这时,两名辅警骑着摩托车赶到。“值班室显示,刚才你家警报响了,怎么回事?”辅警问。“没事,没事,记者来采访,我在给他们演示这个系统呢。”女主人赶紧答道,现场一阵笑声。原来,“平安e家”还与村警务室联网,谁家的报警系统被触发了,辅警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方便,好用,装一个‘平安e家’只花200元,都是政府掏。”女主人说,家里不出事就好。
在无锡,还有许多村像善卷村一样,安装了“平安e家”。
物联网,完善智能防控体系
无锡市推进的“感知园区、感知安保、感知校园、感知交通”等智能防控体系建设,解决了许多与民生相关的安全问题,各类案件得到有效压降。“特别是两抢案件,2005年以前平均每天近20起,现在每天只有1起左右。”无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轩谈起这个变化,总是很自豪。
过去无锡市盗抢摩托车、电动车的案件频发,占全年刑事案件的20%以上,受害人多数为低收入群众,给他们造成了较大损失,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安全感。
由于摩托车、电动车本身设防水平低,目标小,遭盗抢后难以破案。为破解这一难题,无锡市和相关科研单位推广了一款名为“车卫士”的防盗装置。这个利用GPS技术定位的装置,被安装在摩托车、电动车的隐蔽部位,一旦车辆在锁定时被移动,它便会给失主发来短信,并且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及时传输车辆移动轨迹。利用“3·20”工程的抓拍功能和街面上的监控探头,民警可以很快抓获犯罪嫌疑人。
“我买摩托车,花了8000元,当时,民警告诉我,装‘车卫士’,只需花费180元,并且这180元还是作为手机话费定期返还。我想,这么划算的东西,当然要装了。”贺先生告诉记者,当得知180元不仅包括电话费,还涵盖了2000元的保险时,他更是觉得,十分划算。
周女士的电动车装了“车卫士”,被盗第二天,便被民警找了回来,嫌疑人也被抓获。现在,不仅是周女士现身说法,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利用这种物联网技术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在小偷们中间都传开了,‘无锡的车不敢偷’!”破案民警说。
“无锡的车不敢偷”这一不法分子的“心得体会”,正是物联网技术的力量带来的变化。2012年,无锡市实现命案全破,“两抢”、盗窃车辆、盗窃车内财物等多发性侵财警情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24.2%、7.9%和13.5%,利用基础信息平台破案占比在90%以上。
无锡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金虎说:“这两年,我们推进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建设,利用全国最大的物联网研发基地——感知中国中心落户无锡的有利条件,率先引入物联网智能技术,完善了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四个无锡’建设,创造了平安、宁静、祥和的发展环境。”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