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8日07:57 来源:黑龙江日报
哈尔滨市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建立与广大群众的无缝隙沟通新模式在全国推广
付文凯 张兴春 本报记者 卢军
自2012年哈尔滨市启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基工程”以来,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诉求,从根本上解决好社会管理工作的立场、观点、方法、感情问题。通过调研、包扶、蹲点等有利时机,探索建立与广大群众的无缝隙沟通模式,切实把社会管理工作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源头切入,向机制问成效,通过阶段性推进,以实现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的突破创新,建立起与哈市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哈尔滨市的典型经验令人耳目一新,其先进做法得到了中央综治办的交流和推广。
创新:哈尔滨社会管理的新样本
哈尔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先后出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找准切入点、创新点,从政策制度保障、方式方法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去年7月,哈尔滨市委在通河召开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了“12311”强基工程。在仅仅数月,哈市委部署的5大方面40项具体任务不断推进。在此基础上,哈市综治委又将40项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为70个具体项目,逐一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确保“强基工程”深入推进。一些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不断涌现: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畅通联系群众渠道。通河县“包村驻村”工作经验得到大力宣传和推广,带动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建立“大调解”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哈尔滨市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3001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达12882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人民调解员协会,先后成立劳动人事争议、道路交通事故、妇女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行业性调解委员会42个。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已受理各类纠纷10368件,调解成功9917件,成功率达95.7%;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利益保障渠道。去年共对全市70个重大决策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社区“法律诊所”,畅通服务群众渠道。全市共创建了174家社区“法律诊所”,累计为3万多名群众提供了法律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群众工作的空间和领域;以推进“两种模式”为抓手,夯实社区、村基层社会管理平台。道里区抚顺社区“中心社区”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市累计投资2.92亿元,新建千米以上的中心社区30个,社区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1+3+N”服务管理模式的推广,为广大干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学习推广延寿县延寿镇“大调解”体系建设经验,全市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开展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公共安全隐患“三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市共排查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253件;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服务,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目前,哈市按每300-500户划分网格,并设置28499个居民小组,建立完善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精细化。
干部驻村接地气 农民群众得福气
“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我党工作的传统“法宝”,成了哈尔滨破解社会管理村屯难点的亮点。
2008年之前的哈尔滨市通河县,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干群关系一度紧张,甚至发生了魏玺村村民签下血书,砸警车、打干部,冲击县委办公大楼的剧烈冲突。
四年后的今天,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平均18.17%的增幅快速增长,一举摘掉了戴了十年的贫困县帽子,农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6.6%,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全国文明县。
这翻天覆的对比源于四年间通河104个县域机关单位与82个行政村结对帮扶,1200余名机关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趟出的一条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崭新路径。
通河县洪胜村的农民孟广森告诉记者,他和村里的7户农民,在驻村单位县审计局的引导扶持下,修建了7栋养鸭大棚,去年每户纯收入2.8万元。今年扩大了养殖量,收入还能更高。驻村干部告诉记者,实实在在帮农民致富这一经验让他们与农民拉近了距离。现在,他们成了村民们眼中的“香饽饽”,家家户户争抢着邀请他们。
进农家、住农村、吃派饭,面对面了解农民需求,手牵手为群众排忧解难,通河县实施“包村驻村”工作以来,已经成为常态。帮农民买农机具、领村民看病、带领村民搞农企合作项目。驻村干部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三不懂”干部成了“三农通”;群众意识增强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四年间,通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00多元增长到10000多元,2000余名贫困生、1000余户贫困户得到长期帮扶。包村驻村“一根针”穿起了全县工作“千条线”。
“1+3+N”模式缔造和谐新村
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农民经济合作社、村民工会、便民服务站为平台,以多种协会组织为纽带,带领村民致富,延伸公共服务的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1+3+N”综合服务管理模式成为哈尔滨创新社会管理与广大群众的无缝隙沟通的又一新模式。
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由于地处偏远,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还是全乡最贫困的村。村党组织的作用弱化,群众上访告状不断,两任村支书都主动辞职,一度出现管理真空。1999年,新庄村集体资产为负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0元。
如今的新庄村,成功探索出“1+3+N”村级管理模式,村容村貌及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资产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1+3+N”管理模式,“1”是指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3”是指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工会、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N”是指以建立农村多种新型协会组织为纽带,致富村民,服务群众,协调各方利益,形成村级社会管理创新全覆盖,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新庄村把党小组延伸到合作社、工会、协会等组织。农村工作由行政命令向示范引领转变,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转变,群众需要什么,党员干部就示范引领什么。过去村民习惯于扣小棚育稻苗,导致秧苗弱,产量低。新庄村党员干部带头扣大棚,又帮助村民争取补贴政策,现在新庄村全部实现标准化大棚育苗,确保水稻优质高产。
通过党组织在村里的全覆盖,村民遇事儿有了“主心骨”,提高了凝聚力、向心力,村民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创建小康村,而且开创了和谐村、幸福村的新局面。
“大调解”铸就“大和谐”
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随叫随到的延寿县延寿镇化解矛盾纠纷联调联处等解决创新社会管理难题。
作为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延寿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了分级稳控、联调联动、协作配合、信息沟通“四大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法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编织了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调解网络,推动调解工作由单一向综合、无序向规范、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不断拓展调解工作领域,以“大调解”铸就了“大和谐”,先后获评省市两级平安县和哈尔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
在“大调解”的进程中,延寿县突出的是“联”字,体现的是“调”字,归结点是“解”字。充分发挥党政组织主导和领导作用,实行县、乡、村(社区)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化解,充分调动区域内行政资源,带动和促进“大调解”工作有效落实。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上下联动,协同作战”方针,充分发挥多数调解员来自基层、对社情民意熟悉的优势,构建纵横交错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做到“五前五早”:排查在前,矛盾纠纷早掌握;教育在前,重点对象早转化;预警在前,矛盾纠纷早化解;控制在前,群体事件早防范;工作在前,矛盾纠纷早调处。
在实施“大调解”体系三年来,延寿县最直接的收获是营造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最显著的转变是解放了思想、创新了理念,转变了作风,深化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宗旨意识;最现实的成果是创优了发展环境,增强了延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哈尔滨市委常委、哈市政法委书记王小溪介绍:哈尔滨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摸索出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社情民意网格反馈、矛盾纠纷网格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联调联处等创新模式和经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走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力量”。只有了解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百姓身边的鸡毛小事,才能最大程度消除民怨,实现社会管理为民解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强基工程”抓下去,坚持不懈地干起来,哈尔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