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6日10:07 来源:青海日报
祁连山之南,湟水河之北,一方古老的土地,历来繁衍传奇,造化艺术。半个多世纪以来,多少才人曾被这方土地的诗意倾倒,一次次扑进迥异他方的艺术天地,徜徉,寻觅,采撷和创作,惊讶于艺术资源的丰富厚重。最终明白,历史留下的宝藏是有限的,世界上不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然而互助大地从来不缺乏让艺术家们血脉贲张的创作素材。在时代的霞光雨露下,土族人民抖落历史风尘,求新求变的集体诉求,在传统的艺术土壤中发酵出新的诗意,为这个民族的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今天的互助大地,呼唤着更为宏观的文学表达。《彩虹印象》系列丛书瓜熟蒂落地诞生了。
带着祁连山长风的劲哨,带着瓦蓝色青稞的质朴,带着湟水河深远的沉思,带着信息时代新的困惑,一群忠实地属于这一方高天厚土、眸子里闪烁着岁月沧桑或青春光彩的歌手,再次相逢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卷帙之中。
这是风送流星云追月的时代,土著歌手们一次深情的齐唱,一次既不狂傲也不沉闷的酒会。文学在承载了过于沉重的使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梦幻之后,归于平静安详。既然功利已不作为第一性的目的,追求本身才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源于很久以来对欣赏主体过于强烈的依附。摆脱了这种依附,冷落和遗弃又从何而来呢?
这是民风醇厚的原野上,一支虽不壮观但很执著的队伍。短短半个世纪,形成于这块土地上的笔耕传统,造成了青草地一样生生不息的继承效应。在这里,成熟与稚嫩携手并行,激进与温和相视莞然。在这里,差距与差异乃是短暂的变数,惟有共同的文学梦想是凝聚的磁场。在这里,勤黾的耕耘从未止息,尽管身边越来越响起喧哗者对于勤黾的嘲笑。
有谁去深入地探究过:为什么在交流信息的目的日益实用化,传递信息的手段日益电子化的今天,一页书信的撰写使人觉得是个负担的今天,还会有人苦苦地用方块字堆垒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假如不是生活本身的迫切需要,那就一定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他们需要用文学烛照人生,也需要用它来抚慰自己的灵魂。终点在哪里———这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过程。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将蒙尘的记忆淘洗得鲜亮,将一己的块垒升华为撼人的琴音,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打磨出明确的内涵……
岁月不居,万象易逝。抓住从指缝里溜走的时光,留下生活过程的真实,这是人类由来已久的想象。现代声光技术用图像、色彩和声音精确地记录着这个过程的外在形式,而文学,惟有文学,才能穿透岁月的硬壳,生动地、多情地、洞微烛幽地、勇猛无畏地探求着这个过程的内核,把它提炼成本质上的永恒。
电脑时代早已到来。我们处处感受它那君临一切的大气与霸气。在人的思维能动性日益被电脑程序所代替,人的精神空间日益被“网上风景”所挤占的未来时代,我们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真的会流韵远逝,风情难再了吗?
请留住你的微笑。请相信人终究是人。无论是现代人还是未来人,只要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活跃着生命的激情和幻想,只要他还不丧失对客观世界最起码的怀疑精神和超脱意识,乃至只要他还无法豁免与生俱来的忧伤、惶惑和矛盾,那么,任他“进化”到什么地步,他都无法拒绝文学。
想到此,即使在酣梦中,我们的颐畔唇际也会绽开一朵美丽的笑靥。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