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涪陵 城乡统筹破解农业发展“四大难题”

2013年01月26日05:42    来源:重庆日报

涪陵龙潭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涪陵生态猪成为涪陵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涪陵榨菜进行风脱水晾晒

涪陵榨菜成为涪陵农民增收的主力

涪陵榨菜集团生产车间

  引言》》

  近年来,城乡统筹为涪陵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春风”。

  2007年开始,涪陵区通过创建园区,提供优惠政策,集聚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进入农村,引进亿元以上龙头企业7家,建起了金科现代农业生态园、桂楼现代农业生态园、美心统筹城乡示范区等6大城乡统筹示范项目,吸引近60亿元工商资本下乡进行农业开发。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涪陵区委书记秦敏介绍说,涪陵推进城乡统筹,注重破解资金投入、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持续增收“四大难题”,促进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小农业到大农业的蜕变,走出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乡下迎来了大老板

  ——城乡统筹破解农业的资金投入问题

  农民种庄稼,不缺地、不缺人,最缺钱。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

  涪陵区的优质农产品众多,然而过去来涪陵的客商少有涉足投资农业。全区大部分的投资都流向了城市和工业区,客观上导致了涪陵农业效益相对不高。

  “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就必须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解决农业投资相对不足问题。”涪陵区区长沈晓钟介绍,涪陵近年来主要通过城乡统筹,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解决农业资金的投入问题。

  据介绍,2007年6月,在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背景下,涪陵把统筹城乡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开放、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来抓,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

  巨大的商机,开启了涪陵城市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大幕。大老板下乡“务农”、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成为了涪陵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

  2007年,以防盗门、房地产为主业的美心集团与涪陵区签订协议,规划用10年时间,投资75亿元,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片区,开发竹木生产加工、休闲旅游产业。

  紧随其后的,是名列重庆房地产行业三甲之一的金科集团。2007年,金科进驻涪陵区义和镇,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打造集花卉苗木基地、休闲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套现代农业园区。

  在金科、美心两个大企业的带动下,以房地产、酒店为主业的重庆南方集团投资15亿元建立南方金山谷农牧基地,当起了“农场主”;

  以机电为主业的阿波罗公司投资近亿元养起了增福土鸡,做起了“鸡老板”;

  以屠宰加工为主业的桂楼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搞起了生猪养殖,做起了“猪倌”;

  以花卉加工为主业的天木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建起了天木生态农业园,当起了“花农”……

  自2007年开始,涪陵区已引进亿元以上龙头企业7家、千万元以上企业15家,吸引近60亿元工商资本下乡进行农业开发。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这些“热钱”的涌入,奠定了涪陵农业实现大发展的基础。

  村里引进了大项目

  ——城乡统筹破解了农业产业项目问题

  2008年1月,重庆南方集团在涪陵建立南方金山谷农牧基地;当年10月,即引进1226头优质纯种猪从美国乘坐波音747飞机来重庆安家。这些种猪出身显赫,每头种猪身价在3万元左右。当年该项目种猪销售纯利润达730万元。

  该项目投资人透露,他们将继续加大在养殖业的投入,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年出栏100万头肉猪的目标,建设完成集良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饲料生产、生猪屠宰、肉食品深加工、科学研究所和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高投入、高产出,着眼专业化、深加工——城市工商资本操作农业项目的手法,着实让涪陵农民们开了眼界。

  与之类似的,还有涪陵区焦石镇的生态养牛产业。2011年12月,涪陵泰臣出租车公司组建了泰臣农业发展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在大溪村建起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场建起后,首批引进奶牛180头。通过几个月的养殖,每头牛每天可产奶20公斤左右。“现在牛奶主要鲜销涪陵城区,每公斤10元,因为绿色安全,销路非常好。”公司法人吴志军说。

  “涪陵区推进城乡统筹,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不仅带来了涪陵农业发展所亟需的资金,更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充分与市场对接的优质项目。”涪陵区农委主任洪又亮介绍说。

  从美心集团的生态观光农业、原料林,到金科集团的花卉苗木、优质柑橘、无公害水产、无公害蔬菜;从桂楼公司的生猪养殖到天木公司的花卉种植……一个个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在涪陵的良田沃土上生根发芽。

  据悉,自2007年以来,全区引进农业项目30余个,协议资金近60亿元。截至目前,这些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其带动农业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

  “从长远来看,优质项目的进入,提高了全区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现代化农业进程。”洪又亮表示,优质项目的进入也把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生产技术等要素引入涪陵农业产业发展,加快了涪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碎田”变成了“大庄园”

  ——城乡统筹破解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那年离开家的时候,这里全是农田,田埂都要穿着长靴才好走路。”2005年,涪陵区义和镇的谭兵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2005年的义和镇,是当时涪陵农村的缩影: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农村生产生活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

  借城市资本下乡春风,重庆金科集团与涪陵区义和镇政府签订了协议,在义和镇打造综合性配套现代农业园区。

  自2007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园区累计流转土地8058亩,栽植各类植物4500余亩,主要建成苗木园、梅园休闲观光区等四大特色区域。在此基础上,该园区累计投资1.75亿元,完成了道路、排水、供水等基础设施的规范建设。修建4-6米宽的骨干道路47.64公里、2米宽生产便道18.5公里、排水沟渠28.5公里,整治山坪塘32口,完成园区公路硬化8公里。

  “昔日家园如今变成了大庄园,现在我们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宁愿回家工作了。”谭兵说。2008年底,他辞掉了外地酒楼厨师的工作,回园区继续做厨师,现在每月的工资达3000多元,比在外打工的工资还要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阻碍农业发展,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瓶颈’。”洪又亮说,城市资本下乡,从根本上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据了解,像金科集团一样,近年来涪陵区引进的多数农业项目都是配套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

  如南方集团投资兴建标准化的耕作便道、供水管网、排水沟渠、养猪场,改变过去由农民筹资建设的状况;桂楼公司实行农田坡改梯、道路改造硬化、管网扩建等建设,并使园区用上了清洁的沼气能源。

  “在城乡统筹项目的带动下,涪陵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洪又亮介绍,目前项目区内的农田排灌体系、便民路、排灌站、机耕路、人行桥等农业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方便了农田排灌、机械作业和耕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

  结成“利益共同体”

  ——城乡统筹破解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

  榨菜是涪陵的拳头产业,目前拥有龙头企业43家,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其中用作青菜头鲜销43万吨。

  城市工商企业在榨菜产业发展中,一直是一股重要力量。位于涪陵区南沱镇的洪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前身是专业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企业,可以说是城市工商企业“下乡务农”的先行探路者。近些年,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组织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

  “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却遇到了难题。”洪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承洪说,农民虽然流转了土地,但种地积极性没有提高,限制了公司发展,阻碍了农民持续增收。

  经过走访调研,李承洪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户和公司不是一个利益体,处于对立状态。于是他变“转”为租,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里象征性地“流转”了1000亩土地,并说服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承诺给农民头年1000元/亩、第二年开始1500元/亩的保底收入。此外,专业合作社完全按现代公司制度进行质量管理,凡达不到公司种植要求的农户,有相应绩效惩罚。

  “这套机制紧紧地将公司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现在农民光靠种青菜头,年收入最高就能达到每亩3300元。”李承洪说。

  同样意识到企业和农户利益应紧密捆绑的,是规模更大的桂楼公司。

  自2006年以来,桂楼农业生态园在涪陵江东、李渡等片区引导近1500户农民参与到农业生态园建设。农民每年在获得800斤黄谷/亩的保底租金收入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公司经营业绩享受第二次分红。这一模式被誉为“东江模式”,曾被新闻联播作为头条进行报道。

  “其实,不论是洪丽公司‘租地+包收+绩效管理’的模式,还是桂楼公司的‘入股分红’模式,都说明企业和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才是农业的科学发展方向。”涪陵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农民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深度参与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使收入持续增加。

  据介绍,在桂楼公司、洪丽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涪陵区自2007年以来流转农村土地53.15万亩,共吸引1000余户城镇业主、220户区外业主、118户企业、2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农村流转土地建基地。全区目前规模种植养殖达到2600户,带动农户5.2万户,实现了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2008年,涪陵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230元,较2006年2854元增长了188 %。

  涪陵青菜头鲜销路线图

  从8个城市到53个大中城市

  鲜销量达到43万吨

  5年前,涪陵青菜头鲜销未走出重庆区域。2007年,涪陵区提出青菜头鲜销计划后,当年销售城市仅8个。

  2007年开始,涪陵区建立了青菜头鲜销拓市促销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调动了全区的行政资源及榨菜企业的市场资源,组建了由区级相关部门、部分榨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鲜销大户参与的28个青菜头拓市促销工作组。

  每年,每个工作组在市外城市设立不少于两个宣传直销点;每个乡镇街道和相关榨菜企业都有鲜销任务。截至目前,涪陵青菜头已销售到吉林、山东、河北等20多个省市的53个大中城市。

  手记》》

  涪陵区推进城乡统筹,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表面看是资金投入、项目进入和土地流转的过程,实质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业,把公司制企业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成功嫁接到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上,破解农业发展“四大难题”。

  这正是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用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办好农业的生动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涪陵区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版文/赵晨 张亚飞 李剑蓉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