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24日07:09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朱珉迕
记者:今年宝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去年宝山在全市率先发展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同样在2012年,宝钢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开始推进。一进一退,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有没有特别的意义?
汪泓:宝山很长时间都以“重、硬、黑”为特点出现在人们眼中,但“工业宝山”这个历史名词的涵义已经今非昔比。我们要向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现代滨江新区转变,传统产业也必须升级换代。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日益交织、互相融合,个性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的未来工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普遍。所以选择智能制造作为宝山的新名片,是水到渠成的。
智能制造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对加快宝山乃至上海的工业转型升级都是强大引擎。高端装备制造业又能大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发展,这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宝山的现实选择。从条件看,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并不大,现在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
记者:在很多人把传统工业视作“夕阳产业”的时候,它对今天的宝山意味着什么?
汪泓:我不认为工业是“夕阳产业”。如果传统工业成功转型升级,会为我们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提升我们的抗风险能力,也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宝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时至今日,宝山的工业在全市仍占重要地位,2011年宝山区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仍占8.6%。老工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要 “姓工”,尽管现代服务业在我们的转型发展中必然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但我们同时要为上海新一轮先进制造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
传统工业为宝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宝山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之一。宝山还有很多优势,比如土地资源,存量的低端工业、物流用地很多,调整的潜力很大,可以释放宝贵的土地资源。这是优势,也是机遇,做得好就是“腾笼换鸟”。
记者:宝山工业转型之路怎么走?这个过程困难吗?
汪泓:宝山对待传统工业的发展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6个字“发展、提升、淘汰”,具体来说,就是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重点提升物流、钢贸、加工等三大行业,重点调整低效、污染、危化等三类企业。我们要致力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如今年1月18日集中开工建设的发那科机器人(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机器人产能2000台,新增产值7.2亿元,而这个地方原来是一家产出很低的老企业。我们也要做好平台经济工作,通过平台嫁接,实现传统物流、钢贸行业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钢贸行业的转变,同时促进传统加工向总集成、总承包加工等提升。
这条路显然不会很轻松。最大难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还薄弱。所以我们鼓励扶持各类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宝山,通过形成集群来发挥创新的规模效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通过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来为我们的转型借力。另外我们还在推进宝山与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桥出口加工区等先进园区的合作建设,争取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龙头。
记者:去年上港十四区启动了整体转型,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地方就是吴淞工业区,它会何去何从?
汪泓:我们说的吴淞工业区包括上港九区十区,总用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集中了353家企业,其中原上钢一厂和上钢五厂占了总面积的24%。它的整体转型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我们从2010年起就与宝钢集团一同探讨,并与同济大学合作,编制完成了吴淞工业区24平方公里范围的概念性规划。目前宝山区正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等合作,开展上海吴淞工业区产业功能研究。
吴淞工业区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代表,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承载区和集聚示范区,引领宝山及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现在其中的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即原上钢一厂,已经明确了2017年前后完成调整转型的时间表;随着集中供热系统关停实施能源利用转换,区域内其他企业的调整转型也已全面启动,整个吴淞工业区可望通过十年的努力初步实现调整转型。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