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发现·角落里的中国:迤沙拉的“俚濮彝”

记者 刘龙摄影报道

2013年01月23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迤沙拉近景。

谈经古乐演奏。

骑在墙头晒太阳的孩子们。

迤沙拉口弦。

位于川滇交界的彝族村寨,却保有江南风韵;这里的彝族不仅用汉族姓氏,服装、习惯也殊于其他分支。现代化日益逼近,迤沙拉或将失去他们的传统,无论文化还是风貌……

虽是隆冬,但当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老人们便拄着拐棍倚门而坐,孩子们手拿水果骑上墙头,谈经古乐悠扬婉转,炖羊肉的香味若有似无……这里是迤沙拉,一个地处川西、滇西交界的彝族村寨,一个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志的神秘角落。

从人口比例来看,这个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平地镇的自然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寨,2000多位村民中彝族占了96%。而当人们行走在这里,却仿佛置身江南农村。

迤沙拉的建筑,一改彝族村寨的特点,非常讲究建筑的布局和街巷的设计,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五井。高墙小巷里,颇有江南风韵。这里的彝族有毛、张等姓氏;男人不穿查尔瓦,妇女不披羊皮褂;堂屋里只摆神龛,不设锅庄。

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迤沙拉?

据考证,明朝洪武开滇以后,世居本土的俚濮彝人与移入的汉族人相融合,成为具有汉族血统的新型俚濮彝人。汉族人带来了秦淮文明和农商技术,使原始古朴的俚濮人成为彝族文化圈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迤沙拉的村民,无论老少、男女多能歌善舞,有些老人还会自制乐器。村里目前有谈经古乐演奏人员30余人,演奏高质量的“谈经古乐”不在话下。2005年底,迤沙拉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随着迤沙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日益增多。相比之下,迤沙拉的旅游开发显得有些滞后。平地镇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投入迤沙拉村旅游开发的资金也较少,“俚濮”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而这一切,会因为新村建设而有所改变。

2011年9月,迤沙拉村民族团结新村建设项目实施,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新村建设完工后,可发展一批高品质的乡村客栈。他们将帮助村民摆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落后观念,共同做好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固然重要,迤沙拉特有的民俗文化如何保护?

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当地,民俗传承的主要方式是父子传承、师徒相授,“如今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老艺人找传承弟子,可难了。”据了解,“谈经古乐”、“情歌对唱”、“情歌联唱”等经典后继乏人,传承主体老龄化的倾向明显。很多民俗文化仅在传承人之间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面十分有限。建立一个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成果保存和发展的协会,对当地来说尤为必要。

由于地处偏僻,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少,迤沙拉保存了难得一见的明清风格建筑群。而随着现代化的日益逼近,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建筑群正在被水泥楼房所蚕食。现代房屋的身影极大地破坏了古建筑群的视觉效果。若不采取措施,不出几年,迤沙拉将会失去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遗产。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