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5日07:10 来源:广西日报
鸡足山天柱峰金顶寺。
鸡足山祝圣寺,徐霞客曾在此驻足。
徐霞客画像。(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霞客前辈:
出于一个当代文化记者对您坚韧不拔、执著探索精神的崇敬,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
您一定还记得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十二月初十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吧。那一天,得悉同伴静闻和尚因伤病恶化在南宁崇善寺去世的噩耗,您匆匆从考察途中赶回邕城。面对同伴遗骨,您耳边回响着好友立志携带自己血写的经书前往云南大理佛教名山——鸡足山供奉的嘱托:“余志不得达,若死,可以骨往!”
内心里,您本来是想先去峨眉山探访的。但是,为了一个嘱托,为了一个承诺,您义无反顾背负着静闻的遗骨,踏上了前往鸡足山的旅途。在南丹岜歹村,您告别考察了近一年的广西,“易骑入重山中,渐履无人之境……”
5年前,执行“重走霞客路 解读新广西”采访任务的我,曾追随您的足迹,站立在由桂入黔的那条嶙峋山路上,遥望着前方“草木蒙密”的群山。一个疑问,5年来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鸡足山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静闻如此向往?让您如此执著?
2012年11月的“全国百名文化记者大理行”采风活动,让我得到一次继续追寻您的足迹,赴大理一探鸡足山的机会。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我看到您描述鸡足山山形走势的日志,得知这座山的名称,源于它“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从您的记述中,我得知深藏于宾川西北的这座大山,因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有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承旨主持正法……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之语而闻名,千百年里引得全国各地众多僧人前往参拜修行。明代鼎盛时,山间寺庵过百,僧尼五千,成为我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霞客前辈,抵达鸡足山后,我探访了您曾驻足的迎祥寺,现在它已更名为祝圣寺。从寺中僧人口中得知:您离开广西,由黔入滇,辗转一年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抵达鸡足山,放下行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携静闻遗骨拜访当时有名的悉檀寺住持弘辨。深为您意志及静闻遗志所感动的弘辨,当即答应将静闻遗骨葬于鸡足山文笔峰下本公佛塔一侧,并立碑纪念。
历经370多年风雨沧桑,如今,您寄居的悉檀寺仅存遗址。然而,可以告慰您的是,静闻墓虽在此前“文革”风暴中遭受破坏,却被当地民众保护下来。如今重修的喇嘛塔式静闻墓更显气派,并被列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静静立于香火缭绕的静闻墓前,想起您在《哭静闻禅僧》诗中的名句,不由得感慨万端。“孰驱之来,迁此皮囊;孰负之去,霞客侠肠;志葬名山,骨且不死;千古传之,佳话臻此。”鸡足山众僧将这首挽歌刻于墓碑之上,以表达对您与静闻情谊、情操的赞叹与敬仰。
当年,您手足并用,攀登鸡足山主峰——海拔3220米的天柱峰。在您留下的游记日志里,我看到了您当年攀越束身峡、舍身崖的惊险情景:“过文殊堂后脊……脊南皆危崖凌空,所谓舍身崖也……余凌其端瞰之,其下即束身峡……余攀蹑从之……时罡风横厉,欲卷人掷向空中。余手粘足踞,幸不为舍身者……”
登临峰顶时,您举目四望,东观日出,西望洱海,南睹祥云,北眺玉龙,不禁惊叹:“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抱愧前辈!我们这一群记者登天柱峰时,选择的却是一条现代化捷径——索道。乘坐长达1198米的电动索道,仅用5分钟,我们便从山腰越过险峻的束身峡、舍身崖,登临峰顶。
有多少付出,便有多少收获。上天对我们这些“走捷径”者的惩罚是,在天柱峰金顶寺停留的一个多小时里,您所观赏到的四大奇观,与我们无缘。云雾缥缈中,只有北面的玉龙雪山在一阵大风过后偶露雄姿,让我们惊叫一番。
由于“走捷径”,我们遗憾地错过了您当年徒步登山时途中所见的“塔院秋月”、“万壑松涛”、“飞瀑穿云”、“重崖返照”等等奇观妙景。难怪当地旅游部门在编印《鸡足山旅游指南》小册子时,特别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提醒游客:“要尽览鸡足山名胜,感悟鸡足山内涵,除选择徐霞客当年‘苦行僧’式的登山途径外,别无他途。”
霞客前辈,接下来我要遗憾地告诉您:其实您也有遗憾,而且是极大的遗憾——
记得吗?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二月,您离开丽江,应丽江府土司木增之托,返回鸡足山编纂《鸡足山志》。十七日那天经过剑川州石宝山时,远远望见山间石钟寺所在位置“峰头石忽涌起,如狮如象,高者成崖,卑者为级,穿门蹈瓣”。虽然您已经“觉其有异”,但由于没有向导,加上急于赶路,您最终没有登崖考察。于是,您与一座“南天瑰宝”擦肩而过。
我此行比您幸运多啦!剑川县石钟寺石窟文物研究专家充当了我的导游。进山路上,您当年所见“万松森列”的壮观景象,依然如故。入石钟寺山门,沿陡崖石阶盘旋而上,抵达山腰悬亭时,始凿于晚唐、历时300多年才完成的石钟寺17座石窟200多尊造像,在我眼前异彩纷呈!
一号石窟里,有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与文武官员召开议政会的群雕石像。二号石窟,为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雕像。依次走来,威严的地藏王菩萨造像,安详的华严三圣塑像,悲悯的维摩诘“问疾品”造像,宏大的明王堂众神像,形象的女性生殖崇拜石雕“阿姎白”……一一在眼前呈现。
最令我震撼的,是七号石窟里“甘露观音”的大型造像。一手捧甘露瓶、一手挥洒柳枝的观音,神情端庄,姿态优雅。那赭黄色岩石塑就的身体里,透射着生命的温润活力。据说,剑川百姓称这座造像为“剑川的微笑”,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都寄寓在那含蓄的微笑里。
查阅您游记中最后几天的日志,得知在回到鸡足山后,专心修志的您又遭遇人生一次重大打击——那位从家乡就跟随着您,一路风雨同行、同甘共苦的“顾仆”,终于忍受不住艰苦与寂寞,不辞而别,并卷走了您行李箱中所有财物。
当悉檀寺住持要“急发二寺僧”前往追赶时,您摇头制止:人各有志,由他去吧。然而,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夜间,您独坐灯下,在日志里发出这样的感叹:“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
第二天,在忧心忡忡中,您又照常步入寺院藏经楼,“取藏经中与鸡山相涉者,摘一二段录之”,坚持修志,矢志不移。
在完成鸡足山志书的编纂后,您终于病倒,“两足俱废”,行走艰难。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正月,丽江府土官木增派人抬滑竿护送您出山,辗转150余日回到故乡江阴。回家后难以行走的您再也无力出游,只能“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对”。与怪石终日相伴摩挲时,您是在回味广西奇峰的秀,还是在感慨云南大山的雄?
霞客前辈,您解读祖国山水的旅途,在鸡足山画上了句号。而作为文化记者的我,还正在解读祖国山水的旅途上跋涉……
“登山必造群峰之巅”!您不畏险途、不懈攀登的身影,将永远闪现在我的眼前,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一个当代文化记者
(来源:广西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