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星空华文传媒首席执行官、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问:您如何看待大型综艺节目引进和原创的关系?中国原创节目何时也能红火起来?
答:国外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他们在制作节目时有严格的规定,对于舞美、灯光等各个工种都有详细的标准,这是他们100年来的经验总结。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经验符合传播学的科学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很乐于引进国外的版权模式。采用模仿的模式,既不尊重版权也没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简单模仿无法真正制作出节目的“精华”,学到的更多是一个“形”,而不是他的“神”。
相对而言,引进能真正做到神形具备。但是光引进是不够的,除了引进,我们必须要有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本土化。在国外模式基础上一定要有中国表达和中国文化的结合,这才是成功的根本。
我们正在与许多国际上知名的模式公司组建合资公司,研发中国的原创节目。简单原创很容易,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原创。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国外先进模式学习,希望能够利用消化吸收他们的技巧和规律,创造出可以面向全球的、新的好的节目模式。
杜金卿(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问: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近两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国出版业异军突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持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
答: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河北出版传媒集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集团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8%和43%,比改制前的2008年分别增长了110%和170%。下一步,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深化二次改革,全面实施“数字化、全媒体”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冀版品牌,扎实推进股改上市,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到2015年,努力把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出版传播力,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现代一流出版传媒集团。
梁光伟(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问: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答: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人才。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一大批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如果对于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更好地把握创意实现的可能性,更有利于创意的产品化,提高创意的转化效率。搞技术研发的人,如果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就能更好地理解创意,甚至从技术视角来完善创意,在接到创意部门提出的研发需求时,就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准确地把创意用技术手段表现出来。从我们的实践来说,就是在企业内既设置了文化创意中心,又设置了负责技术研发的研究院,组成“矩阵式”的管理架构,让科技研发团队与文化创意团队在工作中交叉重叠,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渐打造了一支创新能力很强的文化科技型人才队伍。但是总体来说,现在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无法满足文化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单靠企业自身来解决人才问题还有很大难度,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加快文化科技产业人力资本的形成。
康伟(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问:中国演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国家也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看待演出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演艺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产业,是历史最悠久、最传统的产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广阔市场前景。2012年,以北京文化市场为例,全年演出场次达21716场,票房收入达15.27亿元,同比增长近10%;其中,仅北京演艺集团全年演出市场营业收入就超过1.64亿元。除直接经济效益外,演出产业还具有创意集约、人才集约的突出特点,是一个经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可持续发展性强的绿色产业,对改善地方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具有特殊作用。
演出市场对其他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演出市场所带动的产业链条正迅速延伸,远远超出文艺演出和剧院经营等传统环节,并迅速拓展到演艺经纪、票务代理、舞美设备、文化金融等相关产业领域。
北京市积极鼓励演艺市场发展,率先提出“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的全新城市发展战略。演艺市场的繁荣兴盛已成为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文字整理:张玉玲、杨君)
(人物名单以姓氏笔划排序)
【特别贡献奖】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
问: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规模已近1400亿元,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亮点,您觉得该如何抓住数字出版的发展机会?
答:数字出版代表最先进的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产业资金和产业资源的集聚方向,是出版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出版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引入,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要大胆起用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机制,大力推动生产、加工、管理、营销和传播全流程的数字化,大力推动重点产品和重大工程的全媒体复合出版,尽快研发具有较强盈利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平台,尽快搭建具有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效应的数字产业园区和创新集聚区,努力增强出版传媒企业在整个数字化产业链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实现数字出版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战略突破,实现企业自身发展转型和整个出版产业的数字转型。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去年出台了“十二五”数字发展规划,明确了“(1+6)×4”的总体发展架构,也就是通过建设中国数字出版网、工具书平台、大众平台、国际平台、音乐平台、语联网平台、ERP管理平台等“1+6”平台,实现数字化内容的聚集、传播、交易和服务等4大功能,推动集团业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韩三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
问: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您心中的国产电影产业化之梦?
答:这个和中国经济发展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综合国力,谈不上教育、卫生、国防,什么都谈不上。没有票房,没有总体电影产业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去发展电影科技,因为连基础都没有。电影怎么才经看?剧本、表演、摄影、化妆、剪接,甚至道具、电脑特效都做得很精致,这样的电影才经看。这一两年的发展,尤其说明这个问题。有大明星不一定有高票房,有大场面不一定有高票房。甚至故事不错,也不一定票房很高。看一眼、看5分钟还行,看10分钟就不行了,化妆也不舒服,服装也不对,制作也粗糙,这样的电影故事再好都不行。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拳头产品,大片就是电影产业里边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但是不要一味追求大片。既然做产业,当然要追求利润。所以它要形成两个金字塔:一个是投资的金字塔,一个是票房的金字塔。一个大公司既要有三四亿票房的影片,要有一两亿票房的影片,也要有一批五六千万、七八千万票房的影片,这样公司的实力才可以真正壮大,抗风险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变强。电影是产业,不是慈善事业,必须要有回报。电影没人看,艺术档次很高,我觉得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当然我们要不断提高电影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制作水平,这是我们一个永恒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