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2013年01月08日08:4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6

“八二宪法”30年与法治建设

入选理由:“八二宪法”是我国宪法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30年来,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2年,学界以“八二宪法”颁行30年为契机,充分总结和评价其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并深入研讨宪法及宪法学发展的未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顾宪法的制定过程、内容的丰富和文本演变。(二)评价宪法施行的历史贡献。(三)高度肯定宪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为它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整体基调,落实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了政党法治,确立了国家价值与人权文化。(四)客观理性地分析宪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宪法司法化等。(五)通过“规范宪法学”、“政治宪法学”等不同学术路径,研讨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如宪法学研究转型和历史使命、宪法的适用实施、回应型宪法等。

【专家点评】“八二宪法”的历史贡献首先在于,它有效地终结了之前的社会动荡,并努力将政治过程纳入到有序的法治轨道,比如宪法确立了国家机关法定任期制度,从而有效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其次,现行宪法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的正当性,也通过适时修宪的方式,将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加以正当化,从根本上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这30年来的实践还说明了,宪法不仅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同时其自身还蕴含着价值取向,比如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使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了更明确的价值取向。然而,我国的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我国当前的制度建设以及宪法学研究的重点应该聚焦于宪法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一课题,唯有建立起这样一种理性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法治建设。(点评人林来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7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

入选理由:2012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引领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和教育发展均衡化得到进一步推进,但距离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真正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路程。在此背景下,教育学术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一)深入剖析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理论问题,明确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探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层次与类型等,为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构想与实践策略奠定理论基础。(二)以体制重构和制度创新为核心,逐步纠正或改进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体制和政策,如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以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三)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监测其发展进程并评价其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与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专家点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问题,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热议,本年度被评为研究热点,反映了教育研究关注时代性重大命题的敏锐性以及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关键问题的价值追求。首先,在我国经济社会由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转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其次,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当前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障碍。再次,城乡教育一体化本质上要求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质量,这是达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问题的探讨,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点评人高宝立,《教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博士生导师)

8

《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

入选理由:资本的全球化加速扩张态势,特别是近年来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前瞻性及其对当代世界的解释力。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我们重新研究《资本论》创造了新的空间,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卷”的出齐以及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的问世,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权威、更完整的文献资料。2012年,“《资本论》及其手稿”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两次将其列为重大项目招标。有关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梳理、阐释和评论,还原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历史原貌。(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在正视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差池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主要范畴和概念进行再解读,探究资本新形式批判与人的解放之路。(三)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当代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重新理解和评价《资本论》中有关“资本的本性”与“资本的逻辑”的思想,并以之来探讨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风险。

【专家点评】在当代新的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第一,必须站在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以权威、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资料、版本作为基础,以此廓清《资本论》发表百余年来争论的众多问题;第二,必须突破把它仅仅看作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和哲学上只是对唯物史观的运用与检验的传统而狭窄的研究思路,要将其宽广的思想视野、深邃的历史意识和深刻的哲学蕴涵全面地展示、提炼出来;第三,必须结合对20世纪资本批判史的梳理、结合目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重新理解和评价《资本论》中的资本理论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和当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

(点评人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9

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定位

入选理由:莫言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由此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内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以莫言获奖为契机,在探讨莫言创作特质的同时进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向世界提供的独特经验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评判标准的逐渐改变问题。莫言的创作表现出持久的想象力与生命激情,以其超越的姿态不同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理论批判,在对农民、对民间生存状态的悲悯与关怀中出入自如,并辅之以敏感的题材与成熟的技巧。(二)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的深层次思考。如果将莫言与同时代其他中国作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尚有较莫言艺术水准更胜一筹者,不能因本次获奖便简单断言莫言作为地方性的作家已经达到世界性标准与经典标准。为此,更明智的做法是以平常心看待此次事件,在力避文学民族主义情绪的浮躁中坦然展示中国文学的实绩。

【专家点评】莫言的获奖,是西方主流话语对汉语书写的一次认同。它至少表明,中国文学内在性因素唤起了域外读者的一种心灵的快感。他们从这位作家那里发现了一种在黑暗里咀嚼苦难且超越苦难的雄浑之气。莫言并不满足在文本的里面袒露隐私,他站在了文本的外面,以上帝般的悲悯俯瞰芸芸众生,获得了一种穿透人性与时间的双眸。小说不都是告诉我们生活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它本来就不是什么。但他的获奖,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已进入黄金时代,只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中国文学书写中无智无趣的存在比比皆是。莫言只是一个突围者,我们的文化还在巨大的惯性里滑动,文学与艺术要真正复兴,还有漫长的道路。

(点评人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拓展、深化及反思

入选理由:社会史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其特点突出体现在对整体社会的研究、对下层民众的研究、对“长时段”历史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浙南契约石仓文书、浙江龙泉司法档案、四川南充南部文书档案和贵州等地的一批批档案和契约文书等新史料的发现,使得学界对传统社会的研究维度和深度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史料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学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知,对传统问题的研究视角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的引入,使得研究方法和手段大大延伸和丰富。同时也使得对社会史乃至整个历史的研究出现了细化和碎化。2012年以来,针对社会史研究是否碎片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结合将会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化。

【专家点评】2012年社会史研究维度的拓展与深化,突出地反映在三点:一是关于社会生活、民间组织、社会管理等受到更多关注;二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趋向越发明显;三是出现社会史研究时段后移的新趋向,不仅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及“文革”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社会生活,这是反省那段历史的一个突破口。对社会史研究“碎片化”的反思是今年的一个集中议题,一方面“碎片化”是社会史研究走向深化、细化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也成为制约社会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而向我们提出了需要更高一层理论概括的要求,也许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理论创新就在这种孕育之中。

(点评人李长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责编:吴思瑶(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